新技术、新工艺在工程领域的不断涌现,推动城市建设“日日焕新颜”。记者连日来采访了解到,深圳以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建筑工艺的边界,采用首创技术,在科技赋能建造上展现创新实力,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出多样化的生动范例。
全国首创:斜墙施工解决方案
走进蛇口太子湾片区,由中建二局华南公司承建的招商局集团“头号工程”太子湾大厦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该项目是集办公、商业、酒店、高端餐饮等多种业态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超高层建筑,目前正处于主体施工阶段。
该项目负责人李建峰表示,太子湾大厦项目在建设中采用了多项施工新技术。其中,液压爬模变角度斜爬新技术解决了核心筒爬模在竖墙与斜墙之间转换施工的技术难题,属于全国首创。
据介绍,该项目39M层-42层核心筒四周墙体向内倾斜,斜墙角度使核心筒面积从729平方米变为483平方米,收缩比例达34%,给施工带来诸多难题。对此,项目团队在核心筒大角度斜墙爬模施工时,由传统爬模拆除+搭设悬挑脚手架方案优化为爬模变角度爬升施工方案,设计了全新的旋转附着装置和液压调节支腿,形成结构水平调节系统,可用于调整爬模顶升角度,攻克了核心筒爬模在竖墙与斜墙之间转换的技术难题。
“液压爬模变角度斜爬新技术解决了非标准楼层爬模斜墙爬升问题,有效降低了爬升阶段安全风险,节约搭设悬挑架施工工期约20天,为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发展形成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李建峰说。
华南首例:气膜力阻扬尘噪音
在建工程位于繁华闹市,如何减少施工对周边市民生活的影响,就成了项目建设团队的一门重要功课。地处福田区的深圳市眼科医院二期工程项目,引入华南地区首例气承式基坑气膜工艺,有效解决了施工作业中产生的扬尘、噪音问题。
走进该项目现场,一张巨大的“薄膜”覆盖了整个基坑,十分显眼。在这张膜的包裹下,施工现场实现了全覆盖,整个工地悄然隐藏在了城市背景中。目前,该项目处于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团队正在紧张施工中。
“气膜覆盖基坑面积约4200平方米,膜体展开面积约8400平方米,膜内空间最高净空约25米。”该项目副主任史伟民说,主要工艺是在气膜外利用斜向网状结构将膜材固定于地面基础结构周边,利用供风系统让膜内气压上升到一定压力,使气膜内外产生压力差以抵抗外力,从而形成活动及作业空间。
经检测,市眼科医院二期工程项目在正常施工时,膜外噪音优于现行规范场界的70分贝的要求,将施工过程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有了气膜加持,施工还能有效减少外界天气影响,有利于保障施工质量和作业时间。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工艺,气膜技术凭借环保优势,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史伟民说。
深圳首个:隧洞掘进精度保障
今年6月底,深圳市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工程迎来里程碑式进展。“通泽号”泥水气平衡盾构机的始发,标志着这项民生工程正式转入地下隧洞施工攻坚阶段,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深圳水库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调蓄工程和截排工程,其中截排工程的隧洞施工尤为关键,项目对此采用了泥水平衡盾构工法,‘通泽号’泥水气平衡盾构机则是该工法的核心设备,能够应对软土、破碎带和风化硬岩等复杂地质条件。”项目主任郑磊表示。
针对盾构隧洞“长、硬、险、杂”的复杂工况,项目团队在盾构机上应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包括复合式带压刀盘、螺旋机与泥水直排双通道出渣系统以及内置的颚式破碎机等,无论在软土、破碎带,还是强风化至微风化硬岩地层,盾构机均可稳定作业。
“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工程还将引入深圳地区首台下沉式竖井掘进设备,该设备通过精准控制沉降和液压驱动,可有效应对复杂岩层和环境条件,提升施工精度。”郑磊说。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深圳把发展智能建造作为建筑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力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今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智能建造试点城市2024年度工作情况的通报中,深圳综合表现获评为“优秀”,力争智能建造“先行示范”。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通讯员 孙静 王泽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