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机器人是近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新产物。人工智能的应用,让机器人拥有了感知世界和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可以脱离写好的程序代码,走向现实世界。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就是具身智能技术迭代后,一个科技创新的秀场。
机器人时代真的到来了吗?我们距离一个可以打工的机器人到底还有多远?一起跟随总台央视记者张春玲,“玲”距离探访,一个迈向未来的科技聚会。
走进世界机器人大会
看机器人秀“绝活儿”
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记者与机器人进行紧张刺激的点球大战,它做出了一个举重若轻的发球,被记者轻松拦下。这一局,人类完胜。
这是一场刺激的拳击比赛,机器人与机器人紧张较量,金属和金属之间对撞,用四个字形容,“直冒金星”。
这是一场休闲娱乐的麻将赛,机器人摸牌、打牌、推理分析,展现了大脑决策、视觉语音多模态识别、灵巧手等长程控制的能力,这一坐,半小时可能就过去了。
揭秘机器人“绝活儿”背后的科技含量
看了这么多机器人秀的绝活儿,不知道您会不会和记者一样,产生一些好奇和疑问,机器人这些看似有用或者没用的技巧,到底在展示什么?下面继续跟随记者到现场去一探究竟。
看似在娱乐,其实是在训练机器人进行长程算法和推理以及执行精细操作的能力。
参展商 北大灵初联合实验室博士生 赵光宇:我觉得首先是一个科研项目,因为我们注意到现在的具身推理主要集中在短链的思考之上,缺乏对未来的探索和对过去的反思,这和像DeepSeek这样的数学推理模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试图把这样的长程推理或者长思维链的推理放到具身推理里面,把二者结合起来,选择了麻将这个场景,作为测试平台。
看似一个简单的刷马桶,其实也要面对每一次任务的不确定性,污渍的位置、擦拭的方式都要机器人进行现场决策和执行。
看似一个个无趣的动作,一遍遍反复执行,就是要让每天都在重复却又不太完全一样的工作成功率更高。而让机器人学会这些工作,首先要通过模仿学习等方式得到各种数据,并将这些学来的数据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处理和强化,最后再执行出一个结果。人类工程师对这个结果的好坏,给予系统奖励或者惩罚,在这个过程中去不断优化和提升机器人的技能。
价格更亲民
机器人产业链日趋完备
记者发现,应用场景增多、核心技术自研和供应链成本降低,多个因素的共振,让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机器人越来越多,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价格也越来越低。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新了一个机器狗的新品,它的重量只有35公斤,但是它在静止的情况下,可以承受100公斤的重物。同时它因为比较轻量化,续航更久,可以背负30公斤的重物,续航达到13公里。
体积更小、承重更大,产品迭代的背后,是对产品自研能力和技术积累的考验。世界机器人大会见证了宇树机器人的成长。2018年,他们的第一只机器狗在这里亮相,那是他们当时唯一的产品。几年过去,他们的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只用了6个月时间就生产完成。
更多的探索和场景应用需求,也让很多零部件厂商能够开始定制化开发更多适配具身机器人的零部件。比如这家触觉传感器,四年间,已经将单只一厘米大小触觉传感器的价格从数万降至百元量级。大家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开发适合自己硬件。国内强大的供应链体系,让这些企业更加心无旁骛地完成设计和创造。
机器人走进生活
还有多远?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我们看到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成长非常快,技能更多了,绝活儿也更多了。那么,热热闹闹的背后,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技术瓶颈在哪里?现在距离机器人的真正落地还有多远?记者采访了多位从业者。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一年的发展,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的整机企业参展数量从27家,增长到了50家;新品从60件增长到了100余件。机器人正走进各类应用场景,但这和具体走入家庭、工作岗位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任务的完成度、成功率、人为干涉的次数、续航能力,以及安全可靠性,所有这些问题,都摆在机器人行业面前。
参展商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CTO 唐剑:目前整个具身智能行业最大的瓶颈,就是AI算法的场景和任务的泛化能力,哪怕在同一个场景,比如工业场景,先去打螺丝,再让它搬箱子,它要展示出执行能力,技能上有强大的泛化能力,这个就是最大的落地瓶颈。
参展商 连文昭:整个行业还是处在一个萌芽期,因为目前大家还是在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比如数据来源是什么,是用仿真还是用人类收集,还是用遥操作。只要我们有耐心,不停地去投入,务实地去做这件事情,我觉得一定会有成果出来。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每一天现场都是爆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好奇和热情,也许技术的落地还在探索,但是透过这样一场盛会,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人类对新技术和未来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