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流行使得“微短剧”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新宠。碎片化的时间和竖屏观看习惯为这种新的视听形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微短剧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2023年,郑州凭借其便捷的交通、丰富的拍摄场地、较低的摄制成本以及丰富的网络文学资源,逐渐从众多微短剧拍摄城市中脱颖而出,甚至被业界称为“竖店”之地。
为了激发郑州“竖店”的潜力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郑州市近日发布了《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从产业园区建设、精品化创作传播工程、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为郑州迈向“百亿目标”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微短剧产业进入“一站式”发展阶段
“准备就位,灯光调试!“8月3日,在位于二七区的西港短剧影视城,两个剧组的工作人员忙碌穿梭,反复走场排练,准备拍摄。这里的办公楼、玻璃窗、现代化建筑以及充满故事感的背景,让整个拍摄场景显得既富丽堂皇又现代化。而这座“影视城”自运营一个多月以来,迅速成为了郑州微短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郑州短剧拍摄非常火爆,一个月20多部剧组在这里取景不在话下。”西港短剧影视城的相关负责人、郑州五方科技馆馆长刘曦阳表示。随着郑州短剧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闲置场地被挖掘出来并迅速转化为拍摄基地,一座座现代化的影视基地和产业园区在短短两年内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拍摄效率和产出质量。
微短剧市场对拍摄效率和制作周期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提供多种场景和专业服务的“一站式”拍摄基地成为了剧组的首选。西港影视城未来将继续投资建设更多现代化场景,如办公区、宴会厅和星级酒店等,进一步满足剧组多元化的拍摄需求。
除了专业的影视基地,郑州的生活场景和特色街区也成为了“微短剧创作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七区就整合了瑞光创意工厂、中铁·泰和里等多个年轻潮流场地,同时也将贾鲁水镇、古玩城、瞻园艺术馆等历史文化场景纳入拍摄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微短剧拍摄“文旅”融合新局面。
精品化创作成为竞争优势
7月17日,位于二七区的“长安古寨影视短剧拍摄基地”正式揭牌。基地负责人张超谈到未来的创作计划时充满信心:“长安古寨、樱桃沟的独特文化资源为微短剧提供了无限可能。”这里的四合院、古老屋顶和清晰的榫卯结构,满足了古风、玄幻、修仙等多种题材的需求,也让这里成为了微短剧精品创作的重要基地。
在过去的一年中,微短剧的创作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拍摄场地的建设。郑州的“微短剧文旅”项目逐渐成型,“河之南·游郑州”文旅微短剧和“文脉千年·剧说郑州”剧本征集活动等,吸引了大量优秀创作者的参与。2024年,共有48部重点微短剧和119部普通微短剧完成了省广电局的备案审查,并且许多作品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为就业创造新机遇
微短剧产业不仅在文化创作方面推动了创新,也为郑州的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每个剧组至少由30至40人组成,涉及到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后期制作等多个岗位,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暑假期间,微短剧的拍摄需求让许多暑期工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编剧、摄像、剪辑等职位上,郑州正成为一个影视从业者的热土。
过去,郑州的微短剧产业在人才储备和就业市场上面临一定困难,但如今随着“竖店”效应的不断提升,行业中的人才需求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应对这种需求,郑州市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市属高校、社会机构进行专业人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
政策支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郑州也出台了多个扶持政策,推动微短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登封市已经推出政策,为在地标性场景取景的微短剧提供资金奖励,二七区也在推动政策创新,为微短剧产业的参与者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郑州市的《微短剧创作之都实施方案》为行业从业者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微短剧与文旅、科普、非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支持。郑州正在加速建设微短剧产业链的全产业生态,并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微短剧中的创新应用,力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总之,郑州正在成为“微短剧创作之都”,不仅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吸引了大量剧组入驻,也为行业从业者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在不久的将来,郑州将凭借其现代化的城市形象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成为全球微短剧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