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杨春风的《田间逐梦:科技小院15年助农实践》,如同在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田野上完成了一次精神漫游。这部30万字的非虚构作品,既是一曲献给农业现代化的科技赞歌,也是一幅描绘知识分子与土地深情相拥的人文画卷。当移动实验室的荧光与晨曦中的露珠交相辉映,当手机APP的指令化作田埂上的丰收笑语,我分明看见中国农业正在书写崭新的叙事诗篇。
科技赋能的实践图谱在书中呈现为令人震撼的创新矩阵。云南大理古生村的"洱海科技大会战"构建起水质保卫、高值农业、乡村振兴的三维攻关体系,成为科技小院推动区域农业转型的典范。这些案例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科技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出的希望轨迹。当看到农资店转型为"数字化技术员"服务站,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作物增产的突破时,我深刻理解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深刻内涵。
人文关怀的叙事维度在书中升华为动人的精神图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在巴西远程指导学生的细节,让我看见知识分子对"三农"情怀的坚守。这种跨越国界的学术传承,与田间地头的实践探索形成精神共振。而引入捕食螨技术实现"绿色革命"的实践,则印证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科技小院模式的时代精神在书中得到完整呈现:从政策响应层面7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到人才培养层面15年间孕育出遍布全国的科研网络;从国际传播层面推广至非洲12国,到具体实践中金可默副教授在古生村科技小院门口挥毫写下的"院士谋策农桑兴技艺,学人试锄邑里变科场"对联。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一幅知识分子与土地共生共荣的精神图谱,使《田间逐梦》超越了普通纪实文学的范畴,成为解读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珍贵文献。
合上《田间逐梦:科技小院15年助农实践》,科技小院师生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依然在眼前浮现。他们用移动实验室搭建起科研与生产的桥梁,用手机APP编织出技术传播的网络,用对土地的深情厚谊铸就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精神丰碑。这部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文精神的回归;不仅是产量的提升,更是生态文明的构建;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情感联结的重塑。当科技赋能遇见人文关怀,中国的田间地头正奏响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美和声。(杨春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盘锦市作家协会主席)
本文作者史传统,当代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文艺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等。作品散见《河南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