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印度这些年在电信设备上的操作,简直像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先是拍着胸口说要去掉中国厂商,结果转身就把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请进来。现在又跟欧美闹僵,一口气要把美国思科、芬兰诺基亚这些主流承建商赶出去。问题是,印度连光纤这种基础都还做不出来,更别说核心交换机、基站设备了。
我查了下,印度通信部2023年的数据,全国4G和5G基站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华为、中兴、诺基亚、爱立信和思科等厂商。华为和中兴早在2025年被限制进入5G项目,取而代之的是欧美厂商。而这三四年里,印度本土的电信设备生产基本没有大的突破。根据印度电子与信息技术部的数据,印度在2022年的通信设备进口额超过190亿美元💵,其中光纤、传输设备、基站等占了七成以上(数据来源:印度电子与信息技术部2023年度报告)。
这意味着,一旦欧美厂商撤出,印度国内现有的制造能力无法填补这个缺口。特别是高端光纤设备,印度企业的产能和技术水平都远落后于中国和欧美。就算他们启动所谓的自力更生计划,短期内也很难形成产业链。印度国内像Tejas Networks这种厂商,虽然有一定研发能力,但2023年全年收入也就十几亿美元💵,还主要依赖进口零部件(数据来源:Tejas Networks财报)。
更要命的是,印度电信运营商本身就负债累累。比如Bharti Airtel和Vodafone Idea,两家加起来债务规模超过500亿美元💵(数据来源:路透社2024年6月报道)。他们本来是指望引入多家供应商压低成本,现在供应商被赶走,成本反而可能飙升。到时候,设备价格、维护费用全都上去,普通用户的资费也会跟着涨。
我觉得印度在这个问题上的操作逻辑很明显,就是想用国产替代加地缘政治的组合拳,既摆脱中国,也减少对欧美的依赖。但现实是,基础工业能力和高端制造差距不是喊口号能补齐的。这几年印度喊了不少Make in India的项目,可通信设备领域依然严重依赖进口。甚至连光纤拉丝的关键设备,他们都要从日本、韩国进口。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印度在2025年出台了PLI(生产关联激励计划),给本地制造企业补贴,目标是吸引更多通信设备生产。但到2024年,拿到补贴的主要还是跨国公司在印度的工厂,比如诺基亚在钦奈的工厂、爱立信在浦那的生产线。本土企业并没有因此形成明显的竞争力。
这就导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你想摆脱外国设备商,却发现本土没有替代品,最后还得求别人。而且这次要赶走的欧美厂商,很多还是之前替代中国的那批。如果真把他们也赶走,印度的运营商很可能只能回头找中国企业来救火。毕竟中国在全球光纤、5G设备上的市场占比和价格优势摆在那里(数据来源:Dell’Oro Group 2024年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报告)。
有意思的是,印度市场的用户基数大,对任何设备厂商来说都是肥肉。中国厂商如果重新进入,价格、供货速度和全套方案的竞争力都很有吸引力。但问题在于,印度能不能在政治上吞下这口气。要是继续卡在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之间,两边都得罪,最后买单的还是本国运营商和用户。
我在想,这事其实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印度在光伏、芯片、医药设备等领域也有类似的操作,先禁中国,再靠欧美,最后发现成本高、供应慢,就想扶持本土。可一旦涉及高精度制造和全链条配套,就会碰到同样的瓶颈。尤其是在通信这种对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断供一天都可能带来巨额损失。
这种政策摇摆,对投资者来说风险太大。谁敢在一个随时可能被请出去的市场投几十亿建厂?更何况,通信设备的研发周期动辄三五年,今天政策一变,几年的投入就打水漂了。对本土企业来说,他们可能会拿到更多订单,但技术短板和产能瓶颈会让他们很快陷入交付压力。
我甚至觉得,印度接下来可能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官方口径继续说要去中国化,但私下里运营商会通过第三方渠道采购中国设备,比如从东南亚的系统集成商那里买,或者以零部件形式进口再组装。这种事在其他行业已经有过,比如印度的手机厂商表面上是国产机,里面的核心部件依然来自中国。
问题是,这样的模式成本高,效率低,风险还大。一旦被抓到政治上也不好交代。可在技术和产业现实面前,这可能是他们不得不走的路。
你说,这么兜一大圈,最后是不是又要走回原点?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