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4 日,在 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上,加速进化的 15 台人形机器人️ Booster T1、K1 出演开场舞,作为表演核心成员占据领舞 C 位,以流畅、整齐的肢体动作诠释技术精准度。随后,25 台刚刚助力中国战队斩获 2025 RoboCup 巴西机器人️世界杯冠军的加速进化 Booster T1,作为机器人️代表以 5×5 的方队率先出场,瞬间成为全场焦点。
这是人类史上首次AI人形机器人️走方阵。不用遥控器,不需要操作手在身后保护,而是让AI机器人️自主走方阵。这就要求机器人️们在定位与同步、实时通信、编队控制以及动作执行上具备高精度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误差控制和时延补偿方面,AI机器人️自主走方阵要比单台机器人️自主行走的难度高一个量级。
这场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综合性运动盛会,于8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赛事吸引了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参与,将在26个赛项、538个比赛项目中展开竞技对决;其中足球赛的国内外赛队在甄别全球的机器人️后,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加速进化的 Booster T1 作为本次参赛机器人️软硬件平台。
在这场集中展现全球人形机器人️前沿成果、发展趋势的竞技平台上,加速进化作为赛事重要参与者,为全球超40支参赛队伍提供硬件支持与技术服务,向世界展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硬核实力。
赛场内外:从"技术表演者"到"生态建设者"
走进运动会赛场,加速进化的印记随处可见。在足球赛事单元,搭载其核心感知、运控、导航和决策算法的机器人️正在绿茵场上完成抢断、传球、射门的连贯动作——这些机器人️中,既有帮助中国战队斩获2025RoboCup巴西世界杯冠军的同款机型——面向科研的 Booster T1,以及更适合教育、家庭场景的 Booster K1。
"我们不仅是硬件平台,更是'开发者生态建设者'。"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为赛事开源了3v3大脑决策算法,提供一站式开发工具与培训课程,甚至帮助零基础的高中生团队在两周内完成了竞技程序开发。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美国、德国的参赛队伍正在使用其 Booster K1机型进行赛前调试,"稳定性、开放度和兼容性超出预期"成为外国团队的高频评价。
这种"竞技+赋能"的双重角色,源于加速进化对赛事价值的独特理解。在其看来,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需要"真刀真枪"的场景验证:足球赛事中涉及的实时感知、多智能体协作、抗碰撞运动控制等能力,与生活场景中"避障行走""安全交互"的核心需求高度相通。正如技术团队所说:"让机器人️在赛场上摔100次,比在实验室里模拟1000次更能提升可靠性。"
破局密码:复合型团队的"技术+落地"双引擎
为何成立仅两年的加速进化能快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答案藏在其独特的团队基因里。
这家2023年成立的企业,核心团队融合了多元优势:创始人程昊是本次巴西世界杯夺冠的清华火神队第三任队长,其创立的智能助理公司被字节跳动收购后,在字节跳动担任产品研发副总裁,兼具极强的软、硬件背景;首席科学家赵明国是火神队的创始人,也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其团队深耕人形机器人️研发20年,在学术和技术领域积累深厚;商业化负责人赵维晨则有小红书等互联网大厂商业化背景,擅长将技术转化为市场需求,拥有极强的产品定义能力。这种"清华硬核技术+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复合型架构,正是加速进化的核心竞争力。
"别人还在做Demo时,我们已经量产了。"赵维晨的这句话道出了其落地速度。数据显示,加速进化成立首年便实现量产,目前已交付数百台人形机器人️,其中50%以上销往海外,覆盖20多个国家的高校与科研机构。这种"研发-量产-交付"的高效链路,得益于团队对供应链的精准把控——其自主研发的关节模组、one-box一体化主控,既保证了技术自主性,又降低了量产成本。
产品矩阵的差异化布局同样值得关注。面向专业开发者的T1机型,身高1.2米,配备高算力芯片与灵巧手,适合复杂算法研究;面向教育与家庭的 Booster K1机型,身高95厘米、重20公斤,以"安全亲和"为核心,能与儿童无障碍互动。这两款机型在2025RoboCup巴西机器人️世界杯上分别斩获“AdultSize”和“KidSize”的冠亚军,成为首个在该赛事最高组别夺冠的中国机器人️。
商业蓝图:从赛事到个人机器人️布局的"三级跳"
赛场之外,加速进化的商业版图正在快速展开。
融资层面,这家初创企业已获得资本密集加持:2024年加速进化陆续获得来自源码资本、英诺天使、水木创投、中关村科学城等的天使轮、Pre-A轮和Pre-A+轮融资;而到今年6月加速进化完成由深创投领投的A轮融资;随后7月,加速进化完成A+轮融资,由首程控股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领投,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以及博华资本跟投。资本的青睐,源于其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以赛事、科研、教育为短期支点(百亿级市场),中期切入家庭陪伴、搬运场景(千亿级市场),长期目标是成为"对标苹果、微软的个人机器人️"(万亿级市场)。
目前,其市场渗透已初见成效:全球超20个国家的顶尖实验室(如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采用其设备;国内人大附中、十一学校等正在考虑将K1的机器人️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赵维晨透露,7月两款冠军机型交付量超百台,创历史新高,“不同类型用户的多重认可,验证了我们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的跨越。”
加速进化的愿景是让人形机器人️像个人计算机一样简单、可靠、实用。更深远的布局在于开发者生态。借鉴互联网生态爆发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开发工具"模式,加速进化率先全开源了高层和底层的硬件API接口,基于一站式的开发工具,目前已有超千名开发者在足球战术领域进行Agent开发。"未来每个家庭的机器人️,都能像手机下载APP一样获取新能力。"这种生态思维,正让其从硬件制造商向"具身智能时代的生态建设者"转型。
————————
赛事仍在继续,加速进化的机器人️在赛场上的每一次精准转身、每一次协同传球,都在改写行业对"中国造"人形机器人️的认知。从实验室到赛场,从赛场到家庭,这家融合了"硬核技术"与"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或许正在打开人形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的全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