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很难再有人用“阴谋论”来粉饰了。美国芯片里暗藏追踪器的传闻,终于被铁证坐实。曾被视作国际科技巨擘的英伟达、AMD、戴尔等知名厂商,如今站在了中国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次,中方的质疑,不是空穴来风。
文案:林凌 编辑:林凌
根据路透社援引近十位知情人士的报道,美国政府早就悄无声息地在出口的AI芯片中安装了追踪设备,而且这是针对中国量身设计的技术后门。
这些追踪器小到甚至只有米粒大小,必须借助专业X光机才能分辨,它们可能藏在包装夹层、服务器机箱的死角,甚至直接被植入某些关键部件中。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装置究竟是在什么环节、由谁装入,连部分厂商自己都说不清。
而在具体涉及的产品里,既有英伟达的高端AI芯片,也有搭载这些芯片的戴尔、超微电脑等整机服务器。
一旦部署到目标环境,这些追踪器就能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实时反馈设备位置,甚至结合芯片底层权限,建立远程控制的可能。
这意味着,美国不仅在硬件上埋下了隐患,更很可能以所谓的“供应链安全”为幌子,暗地收集甚至操纵境内的关键计算资源,这已超出商业竞争范畴,触碰到国家安全的红线。
从7月下旬起,相关主管部门就接连发布针对“电子后门”的风险提示,提醒公众警惕在进口高端计算设备中被植入的硬件监控装置。
紧接着,7月31日,英伟达被曝出远程漏洞问题,立刻被国家网信办约谈,要求其提供无风险证据材料。
而短短数日后,用一句沉甸甸的标题,“让我怎么相信你”,表达了对英伟达公信力的质疑。
这种官方语气的转变非常明显,此前屡屡被动应对出口限制,如今是主动出击,并且有节奏、有目标地在舆论和政策端同时施压。
到了8月10日,央媒直接以“H20既不环保、也不先进、更不安全”的评论,将英伟达推向了舆论的审判席。
这不是简单的口水战,而是一次带有信号意义的政策试探,既是在给企业机会自证清白,也是为可能的“禁售令”铺路。
当证据越来越多,美国内部的态度开始显露焦虑,特朗普阵营并非对“追踪器门”完全不知情,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方的反应速度和舆论凝聚力。
为了避免中美科技摩擦全面升级,特朗普放出信号,愿意批准英伟达向中国出售最新一代Blackwell架构的AI芯片,前提是性能降级,并附带一份颇为直接的“条件”:中国市场营收15%的分成要上交白宫。
这种所谓的“解禁”,本质上还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输送和政治筹码交易,一方面,他们企图用Blackwell这样的“诱饵”缓解中国对H20的敌意。
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持续向中国出口替代品,锁死国内芯片厂商的成长空间,让我们永远依赖于他们的技术节奏。
但他们显然忽视了当下的事实:H20早已不再是不可替代的命脉资源,中国的国产芯片步伐,虽未全面追平,却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技术短板”。
从技术层面看,刚刚在2024年推出的Blackwell架构确实是当下最强的AI芯片之一,采用3nm级先进工艺,集成了2080亿个晶体管,推理性能相比上一代H100提升可达30倍,即便是降级版本,相对两年前的H20,其性能依然甩出好几个身位。
问题是,我们真的能拿到一个“干净”的Blackwell吗?不要忘了,从2024年初开始,美国当局就在运往中国的AI服务器中安装追踪器。
今天曝光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缺乏彻底的第三方验证机制,哪怕他们声称已移除所有后门,仍无法保证未来不会暗度陈仓。
更何况,对方在国会和媒体端并没有统一立场,有人高喊要解除对华限制,有人却在推动立法,强制要求出口的芯片预装后门,这种分裂和摇摆,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在全球化的幻想破裂之后,技术供应链正加速“去信任化”。过去我们相信国际大厂凭借商誉和市场需求不会轻易触犯红线,但现实一次次地打脸,无论标着多么高端的logo,它们背后的商业动机和政治动机可能远比表面复杂得多。
这次的追踪器事件,最直接的警示是:技术产品安全不能依赖外国厂商的承诺与文档,而必须掌握自主验证和溯源能力,没有这样的独立体系,再先进的硬件也只是潜在的弱点。
同时,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国产化进程要加快的不仅是制程、架构,还有整条供应链的安全控制权,从EDA设计软件到材料、封测、板卡、固件,任何一点🕐️失守,都会给别人留下“安插米粒大小的眼睛”的机会。
从目前中方的态度来看,英伟达的H20芯片极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被正式禁售的美系高端AI芯片型号。
一旦企业无法提供有效的无后门证明,且拒绝配合更高标准的安全检测,那么中方不仅会停止采购,甚至可能将这些产品列入网络安全“黑名单”,禁用于政府、公共基础设施、科研机构等敏感领域。
这不仅对英伟达是一次重击,也会传导至戴尔、超微等下游整机厂,对于美国来说,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AI计算市场之一,将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其“技术控制力神话”的一次现实冲击。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