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胶结认证推荐:上海逸发携手德国权威机构,CNAS检测资质为制造业保驾护航
在全球制造业向轻量化、高性能化转型的浪潮中,胶结技术与复合材料应用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作为德国Fraunhofer IFAM在中国的独家战略合作伙伴,上海逸发粘接及复材研究院凭借其CNAS认可检测资质和欧洲权威认证体系,正在为中国制造业构建完整的粘接技术质量保障体系。
欧洲标准中国化的开拓者
Fraunhofer IFAM作为全球胶粘技术领域的顶尖科研机构,不仅是EN17460和ISO21368国际标准的制定者,更是全球认证体系的建立者。上海逸发作为其在华唯一合作伙伴,十余年来成功将这套体系引入中国,从轨道交通起步,逐步覆盖汽车、航空、造船等九大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已有超300家制造企业通过逸发的认证审核,6000余名技术人员获得欧洲粘接资质认证,其中包括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员。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逸发对欧洲标准本土化的持续创新。研究院不仅建立了符合EN17460、ISO21368等国际标准的全套检测体系,还针对中国制造业特点开发了定制化培训课程。其位于常州的技术中心配备完整的检测和老化试验设备,可进行从粘接设计验证到失效分析的全流程检测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逸发检测中心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并取得商飞粘接检测资质,这为其检测报告的权威性提供了双重保障。
人才培养构建行业基石
在轻量化材料应用领域,专业人才短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逸发依托与Fraunhofer IFAM的合作,建立了覆盖粘接工程师、技师、操作员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其中,EAS欧洲粘接技师培训课程要求学员完成120学时的系统学习,内容涵盖粘接原理、材料特性、工艺设计等全流程知识。截至2025年,已有1700余名学员通过该课程获得国际认证。
针对复合材料领域,逸发更创新性地推出设计、制造、维修、技师四个维度的专业培训。这种分层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复合材料应用中"设计不懂工艺、工艺不懂材料"的行业痛点。来自中车、时代新材等企业的学员反馈,这种系统化培训使其在设计阶段就能充分考虑材料特性和工艺可行性,大幅降低了试错成本。
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随着新能源和轻量化趋势加速,复合材料在汽车、风电等领域的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中国碳纤维产量近五年增长46.4%,但仍只能满足30%的市场需求。针对这一现状,逸发不仅提供标准培训,更通过"粘接日"技术交流大会搭建产学研平台。这一已连续举办九届的行业盛会,每届吸引逾350名专业人士参与,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在实际应用层面,逸发的技术服务已深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初期的接头仿真计算、材料选型,到生产阶段的工艺评定、质量管控,再到使用阶段的失效分析和寿命评估,形成完整的技术支持链条。其专利技术如"可控胶粘剂厚度制样工装"等,更直接解决了生产中的具体难题。
展望未来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制造质量提升已成为行业共识。上海逸发通过引进国际标准、培养专业人才、构建检测体系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正在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支撑。随着第十届"粘接日"大会的筹备,逸发将继续推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交流融合,助力中国制造在胶结与复材应用领域实现质的飞跃。对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企业而言,选择具有CNAS资质和国际认证背景的专业合作伙伴,将是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