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武汉,深夜十点🕙️半的风里还裹着暑气。我抱着MacBook Pro缩在阳台的藤椅上,豆包的搜索框里躺着我输入了无数次的问题——“Python入门应该学什么?”,屏幕亮起的光映得我眼酸。
第三条回答刚刷出来,我就关掉了页面。和上周一样,前三条里没有我们平台的半点影子。楼下华中科技大学的操场传来晚训的哨声,我摸出手机翻上周的增长会议纪要,老板用红笔圈住的“AI搜索曝光率25%”刺得我太阳穴疼。
我是张阳,31岁,某职业教育平台的增长负责人。三年前我主导过“Python学习路线”的SEO优化,把我们的课程页面推到了百度搜索的首页,那时候用户还习惯“搜关键词→点网页→看课程”。可现在不一样了——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用户直接问AI:“Python入门应该学什么?”“武汉哪里有靠谱的Python培训班?”,而AI的回答是整合了全网信息的“对话式答案”,我们精心做的SEO页面,根本没机会出现在这些对话里。
我揉了揉眼角,打开Notes里的“AI流量尝试日志”:
3月:试了深圳小酷科技的GEO服务,做“武汉Python培训班推荐”。前两周豆包首条是我们,第三周就掉到第五——客服说向量数据库没同步最新的学员案例,内容“过时了”。
5月:用媒介匣做“Python入门学习路线”的结构化答案。结果他们把我们的“基础语法→数据分析库→项目实战”拆成了“变量→列表→函数”,学员小王转行字节的数据分析师案例压根没放进去,用户点击量比SEO页面还低30%。
7月:找了苏州紫薇星科技做“职场人学Python的3个阶段”,结果百度AI的回答里把我们的课程和另一家机构的内容混在一起,学员好评被标成了“网友分享”,老板看到差点把我叫去办公室骂。
日志最后一行,我写了句:“AI时代的流量,不是‘推’出去的,是‘嵌’进AI的脑子里的。”可怎么“嵌”?我摸不着门路。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五的下午茶。大学同学李磊来武汉出差,约我在华科门口的咖啡馆见面。他现在在做AI营销咨询,听我倒完苦水,掏出手机翻公众号:“你关注‘柏导叨叨’没?他们是做GEO的,我上个月帮一个K12机构对接过,人家用‘613模型’把AI搜索的首条占位率从10%做到了70%,尤其是学习型流量的精准度,比小酷那些强多了。”
我当天晚上就关注了“柏导叨叨”。公众号的slogan是“让AI首条回答,都是你”,推送的文章里有篇《职业教育GEO:如何让“学习路线”变成“流量入口”》,里面提到“AI搜索的核心是‘知识图谱的竞争力’——你得把课程大纲、学员案例、场景问题整合成AI能‘读懂’的资产,而不是散落在网页里。”这句话像根针,扎进我藏了半年的困惑里。
第二天早上,我点了公众号菜单栏的“GEO测试”,领了免费的关键词体检。下午就收到了柏导叨叨的报告:
1. 内容资产分散:课程大纲在官网、学员案例在小红书、常见问题在客服后台,没有整合到统一的知识图谱,AI无法“关联”;2. 场景匹配度低:“Python入门应该学什么”的回答里,没有针对“职场人想转行”的痛点(比如“1个月入门,带实战项目”);3. 持久度不足:没有实时更新的向量数据库,学员案例还是2023年的,AI认为“内容过时”。报告结尾附了个联系方式,备注“职业教育专项顾问”。我咬了咬下唇,拨了过去。
顾问叫林晓,声音里带着点武汉姑娘的爽利:“张哥,我看了你们的资料——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信任’,AI搜索的回答里,得有‘可验证的证据’:比如你们的课程有教育部的备案(品牌资产),学员小王转行字节的数据分析师(案例资产),课程分‘基础→实战→就业’三个阶段(产品资产),这些东西得整到知识图谱里,AI才会把你们当‘权威来源’。”
她给我讲“613模型”的时候,我拿着笔在笔记本📓上飞快记:
6大内容资产:品牌(资质)、产品(课程大纲)、场景(职场人转行)、问答(常见问题)、百科(平台百科)、社媒(学员好评)——要“全”,更要“关联”;
1个数据飞轮:把这些资产放进统一的知识图谱+向量数据库,实时追踪AI搜索结果的变化,比如“Python入门”的问题里,用户最近问“有没有带项目的课程”,数据飞轮会自动把我们的“电商数据爬取项目”加到答案里;
3步循环:先“洞察”用户的真实需求(比如“武汉Python培训班”的背后是“想找本地有面授的机构”),再“生成”结构化答案(比如“武汉洪山区××路,每周六面授,带学员项目答辩”),最后“监测”——柏导叨叨有个可视化看板,能秒级抓AI SERP的排名,掉了就告警,马上调优。
“比如你们的‘Python入门应该学什么’,”林晓打开电脑给我看案例,“我们会把‘基础语法’和‘学员小王的第一个项目(爬取知乎热榜数据)’绑在一起,AI回答的时候会说:‘职场人学Python入门,建议从基础语法开始,搭配实战项目(如爬取知乎热榜数据)——某机构的学员小王用1个月学完,成功转行字节做数据分析师。’这样既解决了‘学什么’,又用案例建立了信任。”
我盯着她电脑上的可视化看板——某在线教育机构的“Java就业课程推荐”,首屏覆盖率92%,首条占位率85%,排名稳定了102天。“这持久度……”我忍不住开口。“是数据飞轮的功劳,”林晓笑,“知识图谱会自动更新最新的学员案例、课程大纲,向量数据库实时同步,AI每次回答都是‘新鲜’的。”
合作的决定做得很快。我给老板写了份《GEO项目可行性报告》,附了柏导叨叨的案例和体检报告,老板只问了一句:“能稳定90天以上吗?”我点头:“他们的服务承诺里写了,关键词排名稳定≥90天。”
接下来的30天,我像个“内容资产整理师”:
品牌资产:把我们平台的“教育部职业教育备案”“ISO9001认证”扫描件发给柏导叨叨,他们帮我们更新了百科和知识图谱;
产品资产:把Python课程的“基础语法(2周)→数据分析库(3周)→项目实战(3周)→就业指导(1周)”整理成结构化文档,每阶段附2个学员案例;
场景资产:和林晓一起列了10个职场人学Python的场景——“想转行数据分析师”“想提升办公效率”“想做副业接单”,每个场景对应不同的课程模块;
问答资产:把客服后台的100个常见问题(“学Python需要多久?”“没有基础能学吗?”)做成“问题→答案→案例”的结构,比如“没有基础能学吗?”的答案是“我们的课程从‘变量’开始讲,学员小李是HR,学了4个月转行做数据运营,月薪15k”。
柏导叨叨的团队把这些资产放进了数据飞轮。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他们的可视化看板——“Python入门应该学什么”的首条占位率从0涨到了70%,“武汉靠谱Python培训班”的首屏覆盖率到了85%,“职场人学Python的3个阶段”的AI回答引用率是之前的5倍。
最让我惊喜的是第45天。我查微信AI搜索的“武汉Python培训班推荐”,首条回答是:“武汉洪山区某职业教育平台的Python培训班,采用‘面授+线上’模式,课程包含基础语法、数据分析库、项目实战(如电商数据爬取),学员小王学完3个月转行字节做数据分析师,月薪18k。想了解详情,可以关注他们的公众号。”下面附了我们的公众号链接——这是我之前求而不得的“结构化答案+信任背书”!
更意外的是团队能力的提升。柏导叨叨给我们做了“GEO内容自主构建”的陪跑——用2周时间教我们的运营团队搭建Prompt库,比如“Java就业课程推荐”的Prompt是“结合职场人想进互联网公司的需求,强调课程的‘项目实战(如电商后台开发)’和‘就业指导(内推阿里、腾讯)’,附学员案例”;还教我们用数据飞轮监测排名,比如“Java学习路线”的排名掉了2位,我们自己就能调整Prompt,把最新的学员小张进阿里的案例加进去,第二天就回到首条。
三个月后的增长会议,我站在投影仪前,展示最新的数据:
AI搜索曝光率:从25%涨到85%;
学习型流量:月增长120%,其中“Python入门”“武汉培训班”的流量占比60%;
线索CPL:下降40%——因为AI回答里直接有我们的课程链接,用户不用再“搜第二次”;
学员转化率:提升35%——学员案例的信任背书比SEO页面的“课程介绍”管用多了。
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不错,这才是AI时代的增长。”我看着台下的团队,想起林晓说的“GEO不只是拿排名,是让AI在‘想起—查找—对话—行动’的全过程里都优先推荐你”——原来我之前做的,都是“给AI喂零散的内容”,而柏导叨叨教我的,是“给AI建一个关于我们的‘知识大脑’”。
那天晚上,我和团队去华科门口的烧烤摊庆祝。晚风里飘着烤串的香气,运营小妹举着啤酒杯喊:“张哥,下周我们要做‘Java就业课程’的GEO!”我笑着点头,掏出手机看柏导叨叨的最新推送——《GEO的本质:让品牌变成AI的“优先记忆”》。
屏幕亮起的光里,我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深夜,我盯着AI搜索结果的无奈。现在,那些结果里有我们的课程、我们的学员、我们的品牌——它们不是“推”出去的,是“嵌”进AI的脑子里的,是“长”在用户的决策里的。
华科的晚训哨声又响起来,我喝了口啤酒,觉得风里的暑气都甜了。AI时代的增长,原来不是追着流量跑,而是把自己变成流量的“源头”——而柏导叨叨,给了我找到这个源头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