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现自己耗时五年、投入超12亿元研发的第三代等离子体源技术被前员工打包带到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时, 这家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选择用法律武器捍卫尊严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索赔金额直指9999万元。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诉讼,实则是中美半导体产业角力的缩影,更是中国企业对技术霸权说“不”的宣言。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屹唐股份生产车间里,一台台蓝白相间的干法去胶设备正在高速运转,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箱体,实则是芯片制造的“隐形王冠”,其核心部件等离子体源,能以纳米级精度剥离晶圆表面的光刻胶残留,直接决定着5nm逻辑芯片的良率。
这项技术的研发历程堪称一部中国半导体设备的突围史, 2016年,屹唐股份斥资收购美国MattsonTechnology公司,将等离子体和热处理两项关键技术收入囊中。
随后的七年里,研发团队在硅谷实验室和北京总部之间往返数百次,将美国技术拆解成3000多个技术参数,逐一优化改进。
“就像把瑞士钟表拆成零件再重新组装,每颗螺丝的位置都要反复推敲。”参与技术整合的工程师回忆道。
最终,他们成功将等离子体均匀度提升至98.7%,刻蚀速率比国际竞品快15%,这项突破让屹唐股份在2025年跻身全球干法去胶设备市场第二, 设备装机量突破2000台,覆盖台积电、三星等全球前十大芯片制造商。
那么,屹唐公司是如何发现的这场阴谋的呢?
精心策划的“特洛伊木马”
2024年春天,屹唐股份的知识产权部门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犹如平地惊雷。
信中称,两名曾在其全资子公司MattsonTechnology(MTI)工作的工程师,在离职加入应用材料公司后,正将等离子体源的核心参数用于专利申请。
经调查发现,这两名员工在MTI期间签署了包含竞业禁止条款的保密协议,掌握着等离子体腔室设计、射频功率控制等40余项关键技术参数。
更令人震惊的是时间线,两人于2024年3月离职,同年9月应用材料就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专利申请,主要发明人正是这两人。
专利内容显示,其等离子体腔室的射频匹配网络设计、气体流量控制算法与屹唐股份的技术秘密高度重合, 甚至连设备内部的陶瓷衬套厚度误差都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这与屹唐研发文档中的“黄金参数”完全一致。
这次的泄露给屹唐股份带来了多大的损失?为何他们会要求9999万元的索赔?
9999万元索赔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立案大厅里,屹唐股份提交的诉讼材料厚达1.2米,其中最关键的证据是两份司法鉴定报告, 一份来自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证实应用材料专利中的40个技术点与屹唐的商业秘密存在90%以上的同一性。
另一份由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出具,测算出技术泄密导致屹唐在2025-2027年的市场损失达3.33亿元。
“我们选择9999万元索赔,是因为这个数字比1亿元少1万元,象征着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绝不让步。”屹唐股份董秘办人士在接受《今日霍州》采访时表示, 诉讼请求中明确要求适用三倍惩罚性赔偿,这在中国半导体知识产权案件中尚属首次。
这场诉讼犹如投入半导体产业的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在硅谷,应用材料的法务团队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试图应对这场可能动摇其技术霸权的危机。
要知道,这家市值1512亿美元💵的设备巨头,凭借2.2万项专利构筑起技术护城河, 其刻蚀设备在全球市场占据42%的份额,14nm以下先进制程设备更是近乎垄断。
而在太平洋彼岸,中国半导体产业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动,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半导体高端人才流失率同比上升18%, 其中35%流向美企在华研发中心,这种“合法挖人、非法窃密”的套路,已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惯用手段。
更严峻的是,若应用材料的专利获批,屹唐股份未来使用自有技术可能面临侵权指控,这将直接威胁到其价值676亿元的科创板上市主体。
这场诉讼并非孤立事件。
从“受害者”到“规则制定者”
华为海思曾起诉尊湃通讯侵犯商业秘密,法院以“40个技术点90%同一性”判定侵权成立,首犯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00万元,该案被业界称为“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的里程碑”。
如今,屹唐股份的诉讼可视为对这一司法实践的延续,更是中国企业从“技术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的标志。
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北美和日本企业占据85%的份额,中国企业尚未进入全球前十。
但正如屹唐股份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同比激增113.09%,境内销售占比提升至66.67%,这种逆势增长印证了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韧性。
从华为制裁到实体清单,从技术封锁到人才掠夺,美国的“骚操作”从未停歇,但中国企业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结语
当法律的利剑刺破技术霸权的迷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较量,更是一个国家在科技自立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正如屹唐股份在公告中所言:“中国企业维护知识产权的决心,比半导体晶圆还要坚硬。”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或将成为全球技术权力重构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