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智慧医院与数字健康建设方案(26页 PPT)
报告共计:26页
阜阳这家医院用数字技术重构急救流程:让生命抢救“跑”在时间前面
在医疗领域,每一秒都可能关乎生命。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正通过智慧医院与数字健康建设,用技术为急诊急救按下“加速键”,让患者从院前接诊到院后康复的全流程更高效、更精准。
从政策到实践:急诊急救需要“智慧升级”
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急诊模式逐渐显露出信息断层、响应滞后等问题。国家层面出台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在此背景下,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聚焦急诊急救痛点,启动了智慧化改造工程。
医院的目标清晰而具体:通过构建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减轻医护人员录入负担,提升病历质量与时效性;打造从院前接诊、院中救治到院后康复的完整救治闭环,让患者得到连续无间断的医疗服务;打通院内外各类急诊急救软硬件系统,实现信息实时互通;搭建专属急诊急救数据库,并与市级急救中心数据对接,形成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技术织网:院前到院内的“无缝衔接”
走进医院的急诊急救一体化平台,能清晰看到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急救流程。在院前急救环节,救护车不再是孤立的“移动抢救室”——通过院前急救预告系统,救护车内的实时音视频可同步传输至院内指挥中心,医生能远程观察患者状况并指导现场抢救;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借助5G网络实时传回医院,实现“病人未到,数据先到”。
这种“隔空对话”让院内准备时间大幅缩短。曾有一位老年患者因呼吸道梗阻被紧急送医,救护车出发后,车内心电图、体征数据已同步至急诊医生工作站,医生提前调度抢救设备、确定救治方案,患者到院后直接进入抢救流程,比传统模式节省了近20分钟。
院内急诊环节同样充满“智慧感”。预检分诊系统搭载专业分级知识库,能根据患者症状自动评估病情等级,将其分流至红区(濒危)、黄区(危重)、绿区(非急症),避免了人工判断的偏差;急诊医生站与护士站通过系统联动,智能医嘱、移动查房、会诊管理等功能让医护配合更高效,护理病历可自动生成,减少了70%的手工录入工作。
针对胸痛、卒中、创伤等致命性急症,医院搭建了专科救治中心系统。以胸痛患者为例,系统会自动记录从院前初诊、检查到治疗的全流程时间节点,实时提醒医生“黄金抢救窗”,并通过时间轴管理规范救治步骤。这种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不仅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也为医院质控分析提供了精准数据。
成效看得见:患者与医院的“双向受益”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急诊急救领域产生显著变化。对患者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更快、更顺”。通过优化救护车行驶路径,患者到达医院的时间平均缩短15%;“先救治、后付费”的绿色通道,让危急重症患者无需等待缴费即可接受治疗;远程会诊平台打破了空间限制,即使是基层转诊的复杂病例,也能快速获得上级专家的指导。
对医院来说,效率提升体现在多个维度。急诊病历合格率从原来的82%提升至98%,护士预检分诊准确率提高至95%以上;通过自动采集体征数据、生成统计报表,医护人员的非诊疗工作时间减少了40%,能将更多精力投入患者救治;质控分析系统实时监控挂号人数、抢救成功率、平均留观时间等指标,为医院优化流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化建设推动了急诊急救的“规范化”。从病情分级到抢救步骤,从数据记录到质量控制,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有数据可查,不仅符合医院三级评审等规范要求,更让救治过程“急而有序”,降低了医疗差错风险。
价值再延伸:数字健康的“深层意义”
在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实践中,智慧急救的价值远不止于效率提升。通过打通院前院内信息壁垒,医疗资源实现了“前置调配”,原本需要到院后才能启动的检查、会诊等环节,在患者转运途中即可提前安排,这在心肌梗死、脑卒中这类对时间高度敏感的疾病救治中,意味着更高的生存率和更低的致残率。
数据的深度利用也为医疗质量持续提升提供了可能。医院积累的急诊急救数据,不仅能用于个案分析,还能通过大数据技术总结疾病规律、优化治疗方案。例如,通过分析卒中患者的救治数据,医院发现某类症状患者的最佳溶栓时间窗可适当调整,这一发现已纳入临床路径,让更多患者受益。
从患者体验到医疗质量,从流程优化到资源整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的智慧医院建设,正在勾勒出数字健康时代的急诊急救新图景。在这里,技术不再是冰冷的设备与代码,而是串联起生命与希望的纽带,让每一次抢救都更有把握,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更快守护。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6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