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5 日下午,“2025 年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 在江苏无锡顺利召开。该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和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多所高校联合承办。
大会开幕式由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主持,大会主席陆建华教授线上致辞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信息通信领域成就显著,4G、5G 产业群为数字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人工智能赋能、量子信息、先进通讯等领域构建非对称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中国电子学会曹学勤副秘书长致辞表示,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见证了我国移动通信从 3G 突破、4G 并跑、5G 引领到 6G 启航的跨越。本次大会围绕新型通信网络等前沿方向研讨,期待推动我国通信理论与技术再攀高峰,中国电子学会也将持续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中国通信学会宋彤副秘书长致辞表示,当前全球通信技术正从连接工具向数字底座战略转型。人工智能与通信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通信网络等创新应用,但 6G 预研中多项技术需突破,需产学研用携手攻克。中国通信学会将打造高水平学术平台,助力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期待嘉宾在本次大会分享真知灼见。
在大会特邀报告会环节,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教授作了《超融合网络架构研究与实践》报告,指出 6G 网络愿景需实现空天地一体等目标,而当前网络面临 “SMV 不可能三角” 困境。为此提出多模态智能网络环境(PNE),构建云网一体超融合生态系统,解决刚性架构、安全等五大矛盾。大会主席、军事科学院尹浩研究员在《物联网标准发展总体态势与问题挑战》报告中,介绍了国际上相关组织及联盟在物联网标准的布局,我国积极参与且现有 373 项物联网相关标准。标准体系涵盖多方面,发展趋势是从基础连接向智能融合演进,同时面临技术碎片化等挑战,未来需推动分层分域标准化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史生才研究员聚焦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等领域,作《太赫兹望远镜🔭与通信应用》报告,介绍了太赫兹技术在天文领域的突破,其通信面临大气水汽吸收挑战,但在特定区域有应用潜力。我国计划在青藏高原建设 15 米太赫兹望远镜🔭,且已完成相关通信试验,未来有望在星地通信等领域发挥作用。鹏城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教授带来《空时互换原理与空时二维信道编码》报告,揭示空时互换原理,基于此构建的空时二维信道编码能大幅降低时延,提升可靠性,实验系统表明其性能较传统编码提升约 100 倍。东南大学王江舟教授在《AI 大模型应用于语义通信》报告中,介绍了 AI 大模型的分类及特点,指出其在语义通信中可提升图象语义通信全局精度、减少数据量等,但应用仍面临边缘智能与信息技术融合等挑战。
此外,鹏城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石光明教授、长安大学校长李树涛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冯志勇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先彬教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孙晨华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地一体化综合业务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盛敏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艾渤教授、清华大学高飞飞教授分别作了《从传数据到懂内容》、《高分辨率高光谱图象获取与识别》、《面向智能机器的通感控闭环信息交互技术》、《空基平台互联互通关键技术》、《宽带卫星通信组网技术现状与发展》作《空间环境效应作用下卫星网络可靠组网技术》、《未来信道建模的若干问题》、《面向无人机器场景的通感算智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原型验证》的特邀报告。大会特邀报告环节由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启晖、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冯志勇,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副总干事、清华大学教授冯伟,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常务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科技处长共同主持。
8月15日上午,大会还组织了十个通信专题论坛:“新型通信网络论坛” “智能无线🛜通信论坛” “空天地与专网通信论坛” “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论坛” “光通信与光网络论坛” “智能信息系统与产业应用论坛” “频谱资源与无线🛜传输论坛” “智能信息处理与安全论坛” “青年学者论坛” 和“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论坛”,共组织近100个学术报告。本届大会围绕通信前沿技术和行业应用,搭建了跨领域、跨专业的交流平台,为通信领域从业者提供了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舞台,助力推动我国通信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及学术、技术交流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