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小林猛地从床上坐起,额头上还沾着冷汗。他揉了揉发沉的太阳穴,脑海里还残留着刚才梦境的碎片 —— 明明是要去参加公司重要的项目答辩,可手里的 PPT 突然变成了小学时的数学试卷,上面的题目歪歪扭扭,像是用火星文写的,无论怎么努力都看不清。更离奇的是,眼看答辩时间要到了,他想跑向会议室,双脚却像灌了铅,紧接着身体一轻,居然飘了起来,从写字楼的窗户飞了出去,底下是密密麻麻的人群……
这样的经历,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人曾梦见自己在熟悉的街道上走,突然路面裂开,涌出一群张牙舞爪的老虎,拼命追赶着自己;有人梦见和很久没见的童年好友一起吃火锅,锅里的食材却突然变成了办公桌上的文件📄;还有人梦见自己站在舞台中央唱歌,喉咙却发不出一点🕐️声音,台下的观众还在不停起哄…… 这些光怪陆离、毫无逻辑的梦境,就像一部部低成本的奇幻电影,在我们的睡眠中轮番上演。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做这些 “乱七八糟” 的梦?这些看似无厘头的梦境背后,其实藏着大脑不为人知的工作机制。
一、睡眠的 “双阶段”:梦的诞生地在何处?
提到睡眠,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大脑彻底休息的时间 —— 毕竟白天工作、学习了一天,大脑也该 “下班” 放松了。但科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人在睡着后,大脑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进入了一种特殊的 “工作模式”,而梦的出现,就与睡眠的特定阶段密切相关。
睡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 睡眠)。这两个阶段会在整个睡眠过程中交替进行,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约持续 90-120 分钟,每晚我们会经历 4-6 个这样的周期。非快速眼动睡眠又可以分为浅睡眠期、中睡眠期和深睡眠期,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逐渐变得平缓,身体肌肉放松,大脑的活动也会逐渐减弱,主要作用是帮助身体恢复体力、修复组织,让我们在第二天拥有充沛的精力。
而快速眼动睡眠则完全不同,它通常在入睡后的 90 分钟左右出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眼球会快速左右转动,虽然身体肌肉依然处于放松状态(甚至比非快速眼动睡眠时更松弛,这是大脑为了防止我们在梦中做出动作而产生的保护机制),但大脑的活动却异常活跃,甚至不亚于清醒状态。通过脑电图监测可以发现,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大脑的脑电波频率与清醒时非常接近,这也意味着,此时的大脑正在进行一场 “秘密工作”—— 而梦,基本就诞生在这个阶段。
为什么梦偏偏喜欢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出现?这就不得不提到大脑内部的 “分工协作”。在清醒状态下,我们的大脑各个区域分工明确,负责逻辑思维、判断决策的前额叶皮层处于活跃状态,它就像一个 “指挥官”,能够有序地组织大脑处理各种信息,让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保持理性和逻辑。但到了快速眼动睡眠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 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会下降 40% 左右,相当于暂时 “下班休息” 了。
与此同时,负责处理情绪的杏仁核和负责储存、提取记忆的海马体却变得异常活跃。杏仁核是大脑的 “情绪中心”,它能够感知和处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海马体则像是大脑的 “记忆仓库”,储存着我们从小到大的各种记忆碎片,无论是昨天在公交车上看到的陌生人、小时候玩过的玩具,还是上周看的电视剧里的某个场景,都被它妥善保管着。当 “理性指挥官” 前额叶皮层暂时 “离岗”,“情绪中心” 和 “记忆仓库” 却在加班加点工作,梦就变成了一场没有逻辑约束的 “自由创作”,各种记忆碎片被随机拼凑,再加上情绪的 “滤镜”,最终形成了那些或离奇、或紧张、或温馨的梦境。
为了验证快速眼动睡眠与梦境的关联,美国哈佛大学的睡眠研究团队曾做过一项经典实验。研究人员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入睡,并通过仪器实时监测他们的睡眠阶段。当志愿者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时,研究人员会轻轻唤醒他们,询问是否记得自己在做梦;同样,当志愿者处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时,研究人员也会进行相同的操作。
实验结果显示,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被唤醒的志愿者中,有 80% 的人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的梦境内容,甚至能详细描述梦中的场景、人物和情绪;而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被唤醒的志愿者中,只有 10% 的人表示自己做了梦,且他们对梦境的记忆非常模糊,大多只能记得一两个零散的片段,甚至有些志愿者根本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做过梦。这个实验充分证明,快速眼动睡眠期是大脑 “创作欲” 最强的阶段,而且这种 “创作” 完全不讲章法,没有逻辑可言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梦总是显得 “乱七八糟” 的重要原因。
二、梦的 “素材库”:大脑的 “信息整理计划”
既然梦是大脑在快速眼动睡眠期的 “自由创作”,那这些创作的 “素材” 又来自哪里呢?其实,梦中的所有元素,都不是大脑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信息碎片 —— 它们就像散落在大脑里的 “拼图零件”,在睡眠时被随机组合,最终形成了梦境这幅 “拼图”。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会接收到海量的信息,从早上起床后看到的第一缕阳光、听到的鸟鸣,到白天工作中处理的文件📄、与同事的对话,再到晚上刷手机时看到的新闻、视频,甚至是路边广告牌的颜色、公交车上陌生人的一句闲聊,这些信息都会暂时储存在大脑的 “缓存区” 里。就像我们的手机,每天都会拍摄很多照片、下载很多视频,如果不及时清理和整理,手机内存就会越来越满,运行速度也会变慢。大脑也是如此,如果长期不处理这些海量的信息,就会导致思维变慢、记忆力下降。
而做梦,其实就是大脑在夜间进行的 “信息整理计划”。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当前额叶皮层暂时 “休息”,海马体就会开始忙碌起来,它会从大脑的 “缓存区” 中提取各种信息碎片 —— 可能是昨天刚见过的客户的面部特征,可能是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爬树的场景,也可能是上周看的科幻电影里的外星飞船。这些信息碎片被提取出来后,并不会按照正常的时间线或逻辑顺序排列,而是被随机地拼凑在一起。
与此同时,杏仁核也会参与到这场 “信息整理” 中,它会给这些拼凑起来的记忆碎片加上 “情绪滤镜”。如果杏仁核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梦境可能就会比较温馨、平和,比如梦见和家人一起野餐,或者在海边散步;如果杏仁核比较活跃,梦境就可能充满紧张、恐惧的情绪,比如梦见被野兽追赶,或者找不到回家的路。
比如,小李最近正在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白天一直在紧张地复习,晚上又看了一部关于恐龙的纪录片。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大脑在整理信息碎片时,就可能把 “考试” 和 “恐龙” 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拼在一起,让小李梦见自己在考场上,突然出现一只恐龙,追着他要 “考试答案”。这种看似混乱的场景,其实是大脑高效处理信息的 “副作用”—— 因为大脑在快速整理信息时,没有时间去考虑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只能快速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各种离奇的梦境。
除了信息碎片的 “随机拼凑”,大脑在整理信息时,还会进行 “筛选和分类”。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比如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会被大脑从 “缓存区” 转移到 “长期记忆库” 中,以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提取;而那些没有用的信息,比如路边广告牌上的无关文字、公交车上陌生人的闲聊内容,就会被大脑 “删除”,从而释放大脑的 “内存”,让大脑在第二天能够更好地处理新的信息。
有研究表明,人每晚大概会做 4-6 个梦,这些梦的总时长约为 90 分钟。但奇怪的是,大多数人在醒来后,很快就会忘记自己做过的梦,只有那些情绪强烈的梦,才会被清晰地记住。这是因为,当梦境中出现强烈的情绪时,比如极度的恐惧、兴奋或悲伤,杏仁核会将这种情绪信号传递给大脑的 “记忆中枢”,让大脑在醒来时对这个梦境进行 “紧急存档”,就像我们在电脑上给重要文件📄加了 “星标” 一样,以便我们能够随时回忆起来。而那些情绪平淡的梦境,因为没有被 “紧急存档”,所以很快就会被大脑遗忘。
三、特殊的梦:噩梦与清醒梦的秘密
在我们做过的梦中,除了那些 “乱七八糟” 的普通梦境,还有两种特殊的梦让人印象深刻 —— 噩梦和清醒梦。为什么有人总是做噩梦?又为什么有些人能在梦中 “掌控全局”?这些特殊的梦境背后,同样藏着大脑的奥秘。
(一)噩梦:压力与焦虑的 “情绪出口”
小王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连续一周都在做噩梦。有时梦见自己在项目汇报时,突然忘光了所有内容,站在台上不知所措;有时梦见自己错过了重要的航班,眼睁睁看着飞机起飞,自己却无能为力。每次从噩梦中醒来,他都觉得身心俱疲,甚至对睡觉产生了恐惧。
像小王这样经常做噩梦的人不在少数。科学家表示,噩梦的出现,大多与我们的情绪状态有关,尤其是压力和焦虑。当人处于压力大、焦虑的状态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过度活跃 —— 作为 “情绪中心”,杏仁核会不断地向大脑传递负面情绪信号,给梦境加上太多的 “负面特效”,从而让梦境变得紧张、恐惧,形成噩梦。
有医生曾做过一项统计,在考试前一周的学生群体中,梦见 “找不到考场”“交白卷”“考试题目不会做” 的概率是平时的 3 倍。这是因为,考试带来的压力让学生们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即使在睡眠中,大脑也没有完全放松,杏仁核依然在处理这种焦虑情绪,最终将这种情绪融入到梦境中,形成了与考试相关的噩梦。
除了压力和焦虑,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导致噩梦的出现。比如,睡前看了恐怖电影、听了惊悚故事,这些负面的信息会刺激大脑,让大脑在睡眠时更容易产生恐怖的梦境;睡前喝了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大脑在睡眠时过于兴奋,从而增加做噩梦的概率;此外,睡眠环境不佳,比如噪音过大、光线过亮,也可能干扰睡眠,诱发噩梦。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噩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噩梦其实是大脑的 “情绪出口”—— 当我们在白天无法释放的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在夜间通过噩梦的形式被释放出来,从而帮助我们缓解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健康。如果只是偶尔做一次噩梦,通常不需要特别处理;但如果经常做噩梦,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和白天的生活状态,就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习惯了,比如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睡前避免接触负面信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果情况依然没有改善,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二)清醒梦:少数人的 “梦境掌控权”
与噩梦的 “被动承受” 不同,清醒梦是一种特殊的梦境状态 —— 在这种梦境中,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甚至可以控制梦的走向,改变梦境的内容。
小李就是少数能做清醒梦的人之一。有一次,他梦见自己被一只老虎追赶,就在老虎快要追上他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 “这是在做梦”。于是,他试着在梦中 “命令” 自己飞起来,没想到真的成功了,他不仅摆脱了老虎的追赶,还在梦中飞到了云层之上,看到了美丽的星空。小李说,每次做清醒梦,都像在 “玩一场真实的虚拟现实游戏”,非常有趣。
不过,这种能掌控梦境的能力非常罕见。根据科学家的统计,全世界只有约 20% 的人偶尔能做到清醒梦,而能够经常做清醒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有些人能做清醒梦,而大多数人却不能呢?这与大脑的 “现实检验区” 有关。
在正常的梦境中,大脑的 “现实检验区”(主要位于前额叶皮层)会被关闭。这个区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判断现实与虚幻,比如在清醒时,我们能够分辨出 “自己在上班” 和 “自己在做梦” 的区别。但在睡眠时,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沉浸在梦境中,大脑会暂时关闭这个区域,所以我们在梦中很难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会把梦中的场景当成真实的现实。
而在清醒梦中,大脑的 “现实检验区” 会部分激活,让我们能够在梦中保持清醒的意识,分辨出自己正在做梦。同时,由于快速眼动睡眠期大脑的其他区域依然活跃,我们还能通过意识去控制梦境的内容,比如改变梦中的场景、人物,甚至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情节。
虽然清醒梦听起来很有趣,但目前科学家并不建议大家刻意去练习做清醒梦。因为刻意练习清醒梦可能会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可能导致睡眠紊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顺其自然就好,偶尔体验一次清醒梦是一种难得的乐趣,但不必过分追求。
四、读懂梦境:了解大脑的 “健康信号”
很多人会问,梦的 “乱七八糟” 程度,能不能反映出大脑的健康状况?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梦乱一点🕐️没关系,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大脑在正常工作 —— 它在夜间积极地整理信息、释放情绪,为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做准备。
但如果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多加注意了。第一种情况是 “突然不做梦了”。虽然我们不能通过 “自己是否记得梦” 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不做梦(因为大多数梦醒来就会忘记),但如果长期完全没有任何梦境记忆,且白天经常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就可能意味着睡眠质量不佳,或者大脑的某些区域功能出现了异常,需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必要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第二种情况是 “总做同一个压抑的梦”。如果长期反复做同一个充满压抑、恐惧情绪的梦,比如总是梦见自己被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或者总是梦见自己失去了重要的人,这可能是大脑在向我们发出 “预警信号”—— 说明我们可能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或者存在未解决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通过适当的方式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其实,梦就像大脑的 “晴雨表”,它不仅反映了大脑的工作状态,也反映了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与其纠结于梦境的 “乱七八糟”,不如学会读懂梦境传递的信息,关注自己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毕竟,大脑在夜间 “加班” 整理信息、处理情绪,是为了让我们在白天能够更好地生活。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给大脑 “减负”,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情绪,让大脑能够在夜间好好 “休息”,而不是一直 “过劳” 工作。
下次再从离奇的梦境中醒来时,不妨笑着告诉自己:“看来我的大脑昨晚又认真工作了!” 毕竟,那些 “乱七八糟” 的梦,正是大脑正常运转的证明,也是我们每个人独特的 “夜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