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氰基(−CN)的多功能性
氰基(−CN)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官能团,它可以通过多种官能团转化反应生成多种不同的结构。例如:
- 氰基可以被还原为胺,氧化为酰胺,或者通过亲核取代反应转化为其他含氮官能团。
- 氰基还可以通过还原反应生成醛或酮,进一步参与多种有机反应。 这种多功能性使得氰基成为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中间体,尤其是在构建复杂分子时,氰基的引入可以为后续的结构修饰提供极大的便利。
2. 传统氰化反应的局限性
尽管氰基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传统的氰化反应通常存在一些问题:
- 高毒性氰化物的使用:经典的氰化反应通常需要使用高毒性的氰化物盐(如氢氰酸、氰化钾等)。这些化合物不仅对环境有害,而且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 反应条件苛刻:许多氰化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或强碱性条件下进行,这不仅限制了反应的底物范围,还可能导致副反应的发生,降低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 底物局限性:对于一些未活化的醛或酮,传统的氰化方法往往难以实现高效的转化,尤其是同时引入氰基和其他功能团的反应。
3. 去氧氰化(Deoxygenative Cyanation)的挑战
去氧氰化是指将羰基化合物(如醛或酮)中的氧原子去除,同时引入氰基以生成腈类化合物。这一过程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实现一碳同系化(即在分子中增加一个碳原子),从而快速构建更复杂的分子结构。然而,去氧氰化面临以下挑战:
- C−O键的活化:C−O键(如醛或酮中的羰基)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直接还原这些键需要克服较大的能量障碍。
- 选择性问题:在同时引入氰基和其他功能团时,如何实现高选择性和高效率的转化是一个关键问题。
- 底物适用性:传统的去氧氰化方法通常对底物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对于未活化的脂肪醛,反应效率较低。
4. 自由基化学的潜力
自由基反应具有独特的反应机制和优势:
- 开壳中间体:自由基中间体具有未配对的电子,这使得它们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够参与多种键的形成。
- 温和条件:自由基反应通常可以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不需要高温高压,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
- 底物普适性:自由基反应对底物的要求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难以活化的底物,如未活化的脂肪醛,自由基方法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然而,自由基反应在去氧氰化中的应用一直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直接从羰基化合物生成自由基中间体面临较大的挑战。
作者通过同时向醛类化合物中引入氰基和一个合适的C-O活化基团,成功实现了未活化脂肪醛的脱氧氰基化反应。这一过程利用了自由基过程,避免了金属催化剂的使用。在优化条件下,该反应能够以高达85%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3a),并且对多种官能团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包括氟化基团、磺酰基、醚/硫醚、酯、氯化物、硝基、保护的胺和酰胺等。
底物适用性
合成应用
1. 反应的可扩展性(Scalability)
以化合物 1b 为例,作者成功地将该反应放大到 10 mmol 的规模,并获得了目标产物的克量级产量,产率保持在中等到较好水平。这表明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实验室小规模合成,还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潜力。
2. 多功能化合成(Multifunctionalization)
- 化合物 3dd:通过进一步的官能团转化,可以实现从氰基到醇(5a)、内酯(5b)和杂环(5c)的转化。
- 化合物 3gg:含有烯烃基团,可以通过典型的烯烃官能团化反应引入羟基(5d)、硼酸酯(5e)和硒基(5f)等基团。
- α-卤代氰基框架: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多种衍生物,如化合物 5g(通过还原偶联反应)、手性产物 5h(通过镍催化的不对称还原偶联)和丙二烯(5i)。
3. 一碳同系化(One-Carbon Homologation)
- 化合物 1c(萘普生衍生物):通过脱氧氰基化和后续的还原反应,可以实现一碳同系化,最终以 62% 的总产率得到化合物 5m。进一步的迭代反应可以得到化合物 5n,产率为 58%。
4. 复杂分子的合成(Synthesis of Complex Molecules)
- 化合物 6b:是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 I 型抑制剂(6c)的关键中间体。传统方法需要多步合成并使用高毒性的 NaCN,而该方法可以通过脱氧氰基化反应直接从相应的醛类化合物(由酸 6a 转化而来)高效制备,避免了使用有毒试剂。
5. 官能团的进一步转化(Further Functionalization)
- 化合物 4u:氰基可以转化为酯(5j)、酰胺(5k)和烷基胺(5l),为上述双官能团化产物提供了更多的衍生化机会。
- α-卤代氰基化合物: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多种结构,如通过还原偶联反应生成手性产物(5h)或通过消除反应生成丙二烯(5i)。
合成应用
机理验证
- 自由基捕获实验: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自由基捕获剂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反应被完全抑制,说明反应过程中存在自由基中间体。通过高分辨质谱(HRMS)检测到自由基捕获产物,进一步确认了自由基的存在。
- 自由基钟实验:使用自由基钟底物(如环己烯基自由基钟底物8)来验证自由基的生成。在标准反应条件下,自由基钟底物发生环开反应,生成了开环产物9;而在氰基碘化条件下,生成了另一开环产物10。自由基钟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反应的自由基机制。
- 光开关实验: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进行反应对比。在无光条件下,反应无法进行,而在有光条件下,反应正常进行。光是反应的必要条件,排除了自由基链反应的可能性。
- 氢源鉴定实验:分别使用氘代甲醇(CD3OD)和氘代汉茨施酯(Hantzsch ester)作为反应试剂。使用氘代甲醇时,未观察到氘代产物;而使用氘代汉茨施酯时,产物中几乎定量地引入了氘。反应中的氢源来自汉茨施酯,而非甲醇。
- 碘自由基生成实验:将Cy2NH(二环己基胺)和I2混合,观察其光谱变化。混合物产生了与TBA−I3(四丁基碘化铵三碘化物)一致的吸收光谱。Cy2NH和I2在光照下可以生成I3−物种,该物种能够产生碘自由基,从而引发自由基反应。
机理验证
反应机理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文章提出了以下反应机理:
- 三价磷中间体的生成:醛(如戊醛)与Ph2PCN(二苯基氰基膦)反应,生成关键的三价磷中间体(Ph2P−O−CN−R)。这一过程是通过醛的C=O键与Ph2PCN的P−CN键之间的亲核加成实现的,生成的中间体在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
- 碘自由基的生成:在光照条件下,Cy2NH和I2反应生成I3−物种。I3−在光照下分解生成碘自由基(I•),这是反应的关键自由基引发剂。
- 自由基加成与β-断裂:生成的碘自由基(I•)对三价磷中间体(Ph2P−O−CN−R)进行自由基加成,生成一个自由基中间体。该自由基中间体随后发生β-断裂,生成CN取代的烷基自由基(R−CN•)。
- 自由基捕获与产物生成:生成的CN取代的烷基自由基(R−CN•)可以被不同的自由基捕获剂捕获,生成最终产物。例如,当使用烯醇硅醚作为自由基捕获剂时,生成的烷基酮产物;当使用烯丙基溴化物时,生成烯丙基取代产物;当使用二卤化物时,生成碳-卤键产物等。
论文信息
Open-Shell Species Enabled Diverse Deoxygenative Cyanofunctionalization of Aldehydes under Metal-Free Conditions
Wenhao Xu, Xiaoqiang Wu, Yuanqiang Chen, Tao XU*
DOI:10.1021/jacs.5c0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