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的炎热夏季,武昌首义学院的实验室里,一群年轻的本科生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科研攻坚战。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黄健,正与指导老师杨威教授紧密合作,调整多模态遥感数据的处理参数。对于黄健来说,暑假是一个沉淀与突破的绝佳时机,他在实验室里的每一分钟都充满了期待与成长。
杨威教授,从部队退役后转战高校讲台,带领着这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4年,他们的“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创新团队”成功跻身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成为高校中的科创“加速营”。在这个团队中,成员们来自不同专业,课堂上,他们用幽默而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机器学习概念,让那些原本晦涩的知识瞬间变得生动可感。
杨威教授有一个铁律:“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设计了独特的“三阶实践法”,通过逐步深入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例,杨威首先让学生调用现成模型完成简单的图像分类,再逐步引导他们手动搭建模型,最终让学生在真实数据集上设计优化策略。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技术,更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黄健回忆起刚加入团队时的窘境,面对满屏的报错信息,他感到无从下手。杨威教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画流程图的方式,引导他思考问题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让黄健慢慢学会了将问题拆解成“现象—可能原因—已尝试方案”的清单,帮助他在遇到困难时,不再慌张,而是冷静分析。
杨威教授深知,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他常常鼓励学生勇于发问,认为“不会问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在这个团队中,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如何在竞赛中寻找突破口。
在杨威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提升,更在实际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2年,杨威牵头成立的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创新团队,原本只是由几位老师和零基础的本科生组成,没想到仅两年后,他们便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成为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杨威教授为团队设计了“训练、竞赛、创新、科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定期组织文献精读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将竞赛成果转化为科研课题。这样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科研生态。
在团队中,杨威教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他常常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无论是组织夏令营,带学生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是亲自出资购买实验器材,杨威教授都倾注了无私的爱与关怀。他坚信,学生的成人成才是教育的最高使命。
如今,团队的近60名学生已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20余项。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是杨威教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奉献。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杨威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好的教育”,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寻找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