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研发AI写文章,我都不奇怪!但是你发现没?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楼玻璃幕墙清洗、修高楼、架电线等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这样的智能科技,究竟有多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这两年,有两起安全生产事故,让人闻之色变,触目惊心:
一是去年豫地鹰城的冷藏车载人事件,结果导致8名农妇殒命!她们的身后,是不知多少个家庭塌了天!——因为,她们不仅是妻子、是母亲,同时还是女儿、是儿媳!
二是2025年7月27日凌晨,晋地大同天镇县谷前堡镇发生的那起载14人巴士失联事件。一辆福特全顺牌中型普通客车在行驶中因暴雨导致路基被洪水冲垮,坠入南洋河,车上14人全部失联。车上人员多为周边村庄前往大棚务工的村民。截至7月31日,已确认10人死亡,仍有4人失联。
可能有人会说:明知冷藏车不能载人,为什么偏偏还要坐?明明天气预报有暴雨,为什么还要冒雨乘车前往务工地?要是有食品加工包装机器人️、农业采摘机器人️代替人工,这些农妇和民工们,不就可以躲过一劫了吗?
但你想过没有,如果她们的家庭生活非常富裕,根本不需要农妇们这份务工收入来维持生计,难道她们不知道躲在自家的空调房里吹着空调休息,比搭载顺风车、冒雨乘车外出务工更舒服、更惬意、更幸福?
另一方面,前段时间,浙大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35岁的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杜某冬在校园坠楼身亡。他的研究方向为果蔬采收装备、农业机器人️等。
关于坠楼原因,网上有诸多猜测,如“非升即走”考核压力、国家自科基金申请受阻、个人情感问题、生活压力等等。
看到他的研究方向,我首先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农业采摘机器人️,难道比农妇采摘更安全、更方便、更高效、更快捷?如果连家庭主妇赖以养家户口的最低端的采摘工作,都被农业采摘机器人️代替了,那么,像这些农妇一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普通劳动者,他们生活的希望在哪里?他们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他的坠楼,除了网上疯传的个人情感问题外,我不知道他的“非升即走”考核压力、申请国家自科基金受阻,是否与一开始就走入某个死胡同的科研项目有关!
十字街头有一家国有银行,全盛时期,偌大一家三四间通着的铺面,迎门一排溜至少有七八个窗口可同时开展业务。自从有了无人取款机——无人银行,店面三天装,两天修,现在横的窗口布局变成了竖的窗口布局,东西各二,遥遥相对:两个现金服务,两个非现服务。隔壁的无人取款机偶尔发出业务提示,但大厅里 却挤满了前来窗口办理柜台业务的人。号单显示:前边还有20多个人需要等待!
前些年,有一个科技术语“克隆羊”红极一时,甚嚣尘上,这些年,好像有很久没再听到这个词了!据说是不符合科技伦理什么的,被终止研究、叫停了。
当人民子弟兵杜富国因为排雷成为一级伤残军人,当两位90后消防员刘杰与钱凌云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慎坠楼,最终选择在高空手拉手一起坠落的时候,当无人驾驶快递运送车呼啸着从身穿橘红色工作服的快递小哥身边疾驰而过的时候,我不知道那些从事智能科技研发的人们,可曾想过他们从事的工作的意义。
“科技啥都能做,可我们该不该这么做?科技本身没错,错的是发展方向!”柳冠中老教授的话发人深省,但愿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或者说是多余的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