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毫秒,把 2024 个原子乖乖排好,还能从二维扩展到三维——中科大团队这次干的事,说实话,挺让人心里一震的。
为什么这么说?在量子计算里,“原子阵列”就像搭积木的底板,格子要排得整齐,后面的逻辑门操作才有可能准确。
实验装置示意图
可惜过去几年,科学家们拼命努力,阵列规模还是卡在几百个原子这个量级。难点不在理论,而在执行——原子摆放随机,得一点🕐️点搬,越多越慢,慢到最后原子都散了。
这次的突破就在于,研究团队没再走“一个一个挪”的老路。他们引入了人工智能,让系统提前算好怎么搬最优,再配合空间光调制器,相当于几千只“看不见的机械臂”同时出手,把原子一口气推到位。60 毫秒,速度快到原子根本来不及乱动。
最关键的是,这个方法的耗时跟阵列规模没关系,不管你是几百还是几千个原子,时间都差不多。换句话说,扩展到更大规模已经不是瓶颈。以前大家担心的是“排不齐”,现在要思考的变成了“排齐之后能干什么”。
数千原子无缺陷二维和三维阵列重排实验结果图
实验结果也很硬。二维和三维阵列都试了,保真度做得很漂亮:单比特 99.97%,双比特 99.5%,探测 99.92%。这些数字在国际上都算顶级,已经能和哈佛团队那些老牌实验室对比。更重要的是,这是实打实的实验结果,不是纸面推演。《物理评论快报》给了编辑推荐,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也专门报道,这就是学界的认可。
当然,这并不代表量子计算机就要立刻上桌面了。真要走到容错、通用的阶段,还有一堆麻烦要解决,比如更大规模下的误差累积、长时间稳定运行、跨比特纠缠的保持等等。可至少有一点🕐️被证明了:中性原子这条路,不是玩票,是能扩下去的。
对比国外,哈佛等团队的成绩也很亮眼,但他们大多还停在几百个原子。这一次中科大直接把规模推过两千,还把速度保持在常数水平,这就相当于换了个游戏规则。别人还在跟时间赛跑,这边已经开上了高速路。
这事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意义?别急着想“明天我就能用上量子电脑”。但它意味着药物研发、材料设计、交通调度这些需要超大算力的问题,未来可能更早落地。换句话说,科研团队给我们拉近了一点🕐️“实用量子”的时间线。
当然,我也提醒一句,别被“纪录”冲昏头脑。纪录好破,但真正难的是把它稳定下来、批量化。现在的突破更像是告诉大家:门开了,可以走进去。接下来能走多远,还得看硬件工程和系统优化。
我个人倒是挺好奇的——等到真正的量子计算机能商用时,它会先在哪个领域开花?是医药,是气候模拟,还是AI本身?如果换作你,你最希望量子算力先解决什么问题?
图源:观察者网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