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回顾一下,是什么激发了我真正投入到烧音频的世界。许多人可能认为,音频爱好者无一例外地都对器材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际上,我真正痴迷的是音乐本身。因此,我和大多数音频发烧友常常聊不到一块,因为他们大多追求的是“烧器材”,而我关注的却是如何真正享受音乐。
对我来说,器材的本质就是服务于音乐的呈现。我并不否定其他人的观点,但同样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并尊重我的喜好,彼此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则。
最初的转折点,我要追溯到2016年春天的一个雨季。那时我刚刚失业,空闲在家,一天突然被一段极为动听的旋律吸引了。我起初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但通过一番查找,我才发现,原来是孙露翻唱的《一抹伤》。其中,特别是那句歌词:“不兜转已释然是是非非的过往,放执念化逞强何必思量”,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至今,每当我提起这首歌,这句歌词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会为了听这句歌词而疯狂购买耳机?你是不是以为我迷恋孙露?其实,你错了。更准确地说,我是为了那句歌词中的情感,而甘心为此投入大量资金。真要说的话,标题不如说成“为了一句歌词,我愿意花几十万买耳机、播放器和线材”。
那么,我到底听的是什么?答案或许让一些人感到惊讶——其实,就是口水声。没错,你没听错,那句歌词中,有着丰富的情感,而孙露的“口水”也成为我音频之旅的一部分。顺便说一句,别叫我BT,毕竟这只是我单纯的爱好而已。
因为我非常喜欢孙露的声音,所以我开始对千元以上耳机的频响曲线进行深入研究,甚至分析孙露的声音特征。对于她的声音,我有这样一种理解:情感的表达与80-125Hz之间的喉音共鸣密切相关;而她特有的“口水声”,我理解为齿音的泛音,主要集中在5kHz左右;鼻腔共鸣则大约在3kHz。因此,任何耳机只要能覆盖这些频段,便能将孙露那种极具“口水感”的声音完美呈现。这些是我经过多年的沉淀所得出的结论,我写文章时不会查找资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许有些废话,但这也正是我所钟爱的写作风格。
如今,许多人写的文章逻辑缜密,经过多次修改,虽然很专业,但我更喜欢自然流畅的文字。我始终相信:真实比一切修饰更重要。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我也投入了不少资金,虽然不能说自己已经是专家,但至少有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我认为,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孙露的声音,那么动铁单元耳机绝对是首选。尤其是带有“导管式”设计的耳机,因为孙露高音部分的气流冲击,会让耳机振膜产生微小的位移。这种振动通过颞骨传导到耳蜗,仿佛是声波在颅腔内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基于这些要求,我在选择音乐时总是偏向24bit/192kHz的母带。而如果播放器不支持这种高质量的音频,我坦言,它在我眼中几乎没有存在感。你可能会问,我是不是太注重细节。其实,对于我来说,细节不那么重要,因为我更关心的是声音是否能给人一种包围感,是否充满感染力,是否有那种“味道”。
这“味道”并非你理解中的简单味道,而是基于还原之上。当我听孙露唱歌时,我并不在意她的完美,而是听那些一般人听不到的“缺陷”,那才是我追求的精髓。所以,不要说我BT,因为这就是我的兴趣和喜好,音频发烧友不都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