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央视报道让不少网友直呼“离谱”——有自媒体博主利用AI技术,模仿奥运冠军全红婵、王楚钦、孙颖莎的声音,在短视频平台推销土鸡蛋。视频里,“全红婵”用标志性的稚嫩嗓音说:“我是你们的婵宝,想帮妈妈卖老家的土鸡蛋”,而“孙颖莎”和“王楚钦”则在一旁帮腔,声称这是“婵妹家的福利”。评论区里,不少中老年粉丝信以为真,纷纷下单,商品销量一度冲到4.7万件。然而,这三位运动员的家人早已澄清:他们从未授权过任何农产品代言。
这种操作看似荒诞,却戳中了流量时代的“灰色密码”。博主们只需十几秒就能克隆一段名人的声音,再配上运动员的照片和视频,一条以假乱真的带货视频就诞生了。年轻人或许能看出端倪,但对不熟悉AI技术的粉丝,尤其是上了年纪的群体来说,这种“奥运冠军亲自推荐”的戏码极具迷惑性。更恶劣的是,一旦商品出现质量问题,骂声很可能落到无辜的运动员头上。比如全红婵,她正专注训练,却可能因为一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卖鸡蛋”风波背上黑锅。
这背后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赤裸裸的违法。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声音和肖像一样受法律保护,未经允许克隆他人声音并商用已构成侵权。而博主虚构“全红婵家土鸡蛋”的剧情,更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事实上,类似的AI仿冒早已形成产业链——从教程、软件售卖到“克隆声音直播”,甚至有人专门靠仿冒演员🎭️靳东的声音骗取打赏。
为什么这类乱象屡禁不止?利益驱动是主因。一个素人账号通过仿冒名人,能迅速收割粉丝信任,短期内赚得盆满钵满。但“捷径”往往通向悬崖——已有配音演员🎭️因声音被克隆而起诉侵权方,法律正在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国家也在行动: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正式实施,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平台也需加强审核。
对普通人来说,关键是要多一分警惕。如果看到“名人带货”视频,不妨多问一句:账号是否经过认证?商品价格是否低得反常?浙江省消保委曾提醒,AI仿冒往往伴随口型不同步、画面扭曲等问题,遇到“限时秒杀”“独家福利”等话术更要冷静。
眼下,孙颖莎正在瑞典参加大满贯赛,球迷们希望她不受场外风波影响。而作为观众,我们能做的不仅是支持运动员的成绩,更要识破那些打着他们旗号的骗局。技术本无善恶,但滥用者必须付出代价——无论是被封号的博主,还是将来可能落下的法律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