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实践团成员走进恩施州,进行了一场关于农业科技与乡村振兴的深入调研。这一活动以“踏岗位科学家之足迹,练产学研之新兵”为主题,旨在通过企业走访、农户调研和座谈交流,探索科技赋能农业发展之路。
在调研的首站,实践团走进了恩施硒色满园生态农业公司,实地考察马铃薯的种植技术。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深度赋能。团队成员观察到,从土壤的精心改良到精准施肥策略的运用,再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搭建,科技的应用让马铃薯种植变得更加高效和环保。
随后,实践团又来到恩施硕品现代农业公司,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富硒马铃薯产品的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团队成员见证了土豆从清洗、去皮、切片,到油炸、烘干、包装的全过程。在这里,科技让普通的土豆华丽变身,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企业走访,实践团还深入乡村,与农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当地的马尔科土豆亩产在2000斤至4000斤之间,地头收购价每斤在0.6至1.5元。农户们反映,由于地形限制,机械化作业难以开展,传统土豆粉加工面临利润微薄的困境,急需引入适合山区的小型农机和深加工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收入。
在与润旸农业合作社的交流中,团队成员围绕种薯“南种北繁”与病虫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通过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实践团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在座谈交流会上,恩施州农科院副院长高剑华介绍了院所职能,马铃薯专家肖春芳分享了抗病品种的选育进展,企业家郑伟阐述了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品牌专家于斌武则分析了“恩施土豆”的区域品牌打造。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必须扎根于产业需求,只有将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未来,团队将整理调研资料,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为恩施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