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波通过创新性的“空中120”项目,巧妙地将跨境电商中积累的“数据+航线+资金+人才”资源平移至低空领域,打造出一套完整的“院前—空中—院内”零缝隙急救链,显著推动了无人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具体实施过程
1. 一键下单:黄骅港一所民营医院等网络医院的120调度室安装“鲸驰云急救”屏,医生通过电子地图点选所需物资图标,系统自动匹配最近的无人机、航线和起降点。下单的同时触发“绿色通道”,院内创伤团队同步收到患者信息,提前完成多学科远程会诊和手术排班。
2. 一分钟起飞:无人机机库建在医院楼顶或空地,恒温货舱预置不同温度条件的转运箱,并接入物联网温湿度锁。接到指令后,机库自动开启,VTOL复合翼无人机垂直起飞。地面站AI根据实时气象、空域流量和人群密度重新规划航线,确保15分钟内覆盖50公里半径。
3. 一路监控:航线数据实时回传“天路网”指挥中心,空管、医院、交管三方共享画面。无人机搭载ADS-B和北斗短报文双链路,即使断网也能自主返航,保障山区、海上信号盲区的安全。
4. 一秒交接:无人机降落在医院屋顶或地面临时停机坪,货舱自动弹出恒温箱,急救护士扫码确认物资,全程无接触交接。物资送达后,系统自动生成区块链“冷链轨迹报告”,作为保险理赔和质控追溯的依据。
5. 一体结算:飞行成本由“低空经济基金”先行垫付,医院按次后付。若成功救治胸痛患者,医保额外奖励基金,形成正向循环。个人无需支付空运费,降低使用门槛。
实战数据与效果
- 2024年11月,首次“血液低空闪送”演练:从邯郸市第一医院到永年区胸痛中心,直线距离22公里,地面车程需45分钟,无人机仅用8分钟完成配送,使D-to-B(Door to Balloon)时间再缩短15分钟。
- 春节期间,深圳“空中120”直升机版21分钟完成七娘山伤员转运,为低空无人机版提供了标准和经验参照。
通过这种方式,吴静波不仅有效缩短了急救时间,还整合了医院、空管、保险、政府等多方资源,让无人机成为会飞的救护车,将120急救的“地面黄金一小时”压缩成“空中黄金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