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梁晓东 董浩)“像李慧阳这样既懂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现场问题的学生,正是我们需要的‘国际型技术员’。”近日,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项目负责人杨枫林说。
该负责人口中夸赞的李慧阳,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2022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今年刚毕业,目前已是该企业海外生产线上的一名技术骨干。李慧阳的成长,要从学校的“线场课堂”说起。李慧阳的大学3年与众不同:大一在学校打牢专业基础,大二、大三直接“嵌入”中原内配集团中原智信的实战项目。
“‘线场课堂’不是简单的‘实习’,而是把企业真实的实践项目当教材,把车间当课堂。”该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郭三刺说。
2024年3月,李慧阳通过学校的“线场课堂”培养模式,走进车间开启“技能实战”:ABB机器人️调试、程序编写、智能刷管机的逻辑优化……10个项目、覆盖三大工业机器人️品牌的实操,让他真正理解了“技术要落地”的含义。
因为能快速将课堂的“通用技术”转化为解决企业问题的“定制方案”,李慧阳还未毕业就被企业“抢”留,并很快被公司派往泰国参与重要项目。
初到泰国,李慧阳便感受到了“技术出海”的现实挑战:设备间的通信协议兼容问题、泰国工人对中国标准的适应期、湿热气候对设备元件的影响……但课堂的知识储备,成了他破解难题的“密钥”。
“课堂上教师讲过不同国家的电气标准差异,现在调程序时,我能快速对比中国的标准和泰国的标准,调整接地电阻和电压参数。”李慧阳说。
李慧阳的成长历程,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国际化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积极开拓“职教出海”新赛道,2024年6月,该校与比亚迪、泰国东方技术学院三方共建的比亚迪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在泰国揭牌;同年9月,该校学生赴俄罗斯参加2024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赛项国际总决赛,斩获银牌🥈。
从“借船看海”到“随船出海”,再到“造船闯海”,该校将“三船出海”模式与河南省首批“大河工坊”品牌项目结合,构建起跨国校企协同育人新体系。随着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像李慧阳这样的职校毕业生,正从“国内产业工人”向“国际产能合作者”转型,以技能创造更多人生可能。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9日 第02版
作者: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梁晓东 董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