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几十年,昨天我们讨论了AMD如何取代英特尔的四十年霸主地位。今天,曾经的“农企”X86处理器在除了笔记本📓之外的几乎所有细分市场都夺得了优势地位。比如游戏主机,从索尼PS5到Xbox Series X均采用了AMD方案,再如PC游戏掌机。
当前市场上的大多数PC游戏掌机都搭载了AMD的锐龙Z系列处理器,仅有少数例外。微星Claw8 AI+和Claw7 AI+采用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CPU,宏碁暗影骑士(Nitro Blaze)则选用AMD锐龙8040“鹰点”系列(其底层架构与多款锐龙Z系列芯片一致),而新发布的GPD Win5搭载了AMD最强劲的移动芯片——锐龙AI Max系列。联想拯救者Go系列、华硕ROG Ally及ROG Ally X、微星Claw A8,乃至Xbox掌机,均采用锐龙Z系列;SteamDeck则使用定制AMD APU,虽与锐龙Z1系列相近,却并非完全相同。
掌机偏爱AMD APU有诸多原因,但这些优势也可能轻易转化为劣势。毕竟,若所有掌机都搭载几乎相同的硬件和架构,它们之间还有真正的差异吗?或者说,不过是换了个“皮肤”的同款硬件?
硬件停滞:缺乏竞争的创新困境
通常而言,竞争加剧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这一规律适用于几乎所有行业, 科技领域不例外、英特尔时代不例外、AMD时代也不会例外。如果主流游戏掌机都选择AMD同一系列的不同硬件,那么行业停滞便在所难免。
当然,掌机游戏PC仍是小众产品,尽管从整体来看,掌机已流行了数代。这种形态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即便真正的 “主流掌机”选择定制操作系统和简化界面(如任天堂Switch及Switch 2)。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较新的掌机并未采用AMD芯片,而是选择了英伟达APU。
尽管目前还远未到因依赖同一架构而导致PC游戏掌机性能过时的地步,但需注意的是,AMD锐龙Z系列芯片并非个个都实力超群。锐龙Z2 Go基于老旧的Zen3架构,而锐龙Z2采用Zen4架构,本质上与锐龙Z1 Extreme相差无几。在AMD最新一代掌机芯片中,仅有 锐龙Z2 Extreme和 锐龙AI Z2 Extreme搭载了最新的Zen5架构,并配备AMD在移动设备上最强的Radeon 890M集成显卡。
因此,即便同属“全新”的锐龙Z2系列,这些芯片的性能也参差不齐。如果你购买了搭载Z2 Go APU的掌机,却期待它拥有最新最强的硬件,难免会失望 。 联想拯救者Go S(Windows版)受此影响最大,但它不会是唯一搭载弱性能硬件的掌机PC。在竞争有限、难以推动AMD持续升级的情况下,这一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几代锐龙Z系列中延续。
设计同质化:不止于硬件的撞脸
然而,让这些掌机失去独特性的,远不止硬件相似。太多掌机游戏PC的外观设计如出一辙。
掌机形态的创新空间确实有限,但并非毫无可能。SteamDeck在摇杆下方配备了两个触控板,便于操作;任天堂Switch、Switch2和联想拯救者Go则采用混合设计,控制器可从屏幕上拆卸单独使用。其他掌机均未采用这种“Joy-Con式”设计,也未添加触控板。
事实上,多数其他PC掌机的外观几乎一模一样,还存在诸多共性缺陷:偏移的摇杆布局、棱角分明的边缘、扁平的机身,这些设计都可能带来人类工程学上的不适。尽管搭载AMD芯片的掌机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整体设计和功能却高度相似,常常让人感觉只是在选择品牌——Valve、华硕、宏碁、微星还是联想。
非AMD的破局者仍在,并非一片灰暗
如前所述,市场上仍有搭载其他硬件的掌机。任天堂Switch2搭载定制英伟达APU(尽管是2025年的老架构),沿用Joy-Con式控制器设计,此次还升级了磁吸功能 (当然,Switch 2完全属于不同赛道,拥有任天堂四十年的生态积淀,而所谓的“PC掌机”积攒两年的销量还抵不上Switch2发售第一个月)。
微星Claw 8 AI+和Claw 7 AI+作为英特尔的旗舰掌机(至少目前是),在初代Claw惨败后实现了不错的“救赎”;即便是GPD Win5,也通过搭载超强的锐龙AI Max芯片(少数配备NPU的AMD掌机之一),以及采用创新的Strix Halo APU,与其他AMD掌机形成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