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参加行业峰会,全程记笔记记到手腕酸,结果回头看字迹潦草得自己都认不清——这事儿让我突然想找个能帮着转文字的工具。朋友提了一嘴“听脑AI”,说新手也能很快用明白,我抱着试试的心态下了app,没想到这几天居然成了我电脑桌面的常驻图标。
一、先说说我最常用的几个核心功能,都是解决实际麻烦的
1. 实时录音转文字:边说边出字,还能分清谁在说
我一开始以为录音转文字都是录完才能转,结果打开“实时录音”功能,对着手机说话,屏幕上立刻跳出来文字,连我和旁边同事的对话都能分成两个框,标注“发言人1”“发言人2”。上周和客户打电话,我一边讲一边看文字同步,挂了电话直接把对话记录发过去,客户说“你记笔记速度够快的”,我心里偷着乐——其实是工具帮我把“说话”和“记录”同步完成了。后来我发现,只要提前打开“发言人区分”按钮,哪怕三个人同时说话,它也能大致分开,虽然偶尔会有混淆,但调整一下顺序就能用,比我手动记可靠多了。
2. 智能会议纪要:把“一堆口语”变成“一份能直接用的文档”
每周三的团队周会是我最头疼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得一边听一边标重点,有时候还漏了待办。上周第一次用听脑AI的“智能会议纪要”,开着app放在桌上,结束后点了一下“生成纪要”,居然直接出了一份结构化的文档:开头是“核心议题”,中间是“各部门观点”,最后还有“待办事项清单”,连同事说的“下周三之前提交方案”都标了deadline。我把这份纪要发给领导,他说“这次的纪要比之前清楚多了”——我没说的是,其实我就坐那儿没动,全是工具帮我整理的。
3. 多语言处理:不用找翻译,直接转成能懂的文字
上星期帮做外贸的朋友处理一个日本客户的语音留言,我本来想找翻译软件,结果发现听脑AI里有“多语言处理”选项,选了“日语转中文”,上传留言后没几分钟就出了中文文字。虽然有些专业术语(比如“货物清关”)需要调整,但大体意思完全没问题——朋友说“你这工具比我找的翻译还快”,我赶紧把方法教给了他。后来我又试了试“中文转英语”,把自己的语音转成英文,虽然语法有点小问题,但沟通基本没问题,下次和外国客户打电话说不定能用上。
4. AI问答与创作:帮我把“零散文字”变成“有用的框架”
昨天要做季度汇报的PPT,我对着录音整理的文字发呆,不知道怎么提炼大纲。突然想起听脑AI有“AI助手”,点进去输入“帮我把这份会议记录生成PPT大纲”,没几分钟就出了一个结构清晰的大纲:封面、目录、核心数据、重点成果、待办计划,还标了“需要补充的细节”(比如“第三季度销售额增长的具体原因”)。我照着改了改,PPT很快就做完了,老板说“这次的大纲逻辑很清楚”——我心里暗想,这得归功于AI助手帮我把“混乱的信息”变成了“有逻辑的框架”。
二、为什么它能这么好用?我琢磨了一下背后的技术
我一开始好奇,为什么在嘈杂的咖啡店里录音也能清楚,后来看了介绍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阵列”——一个麦克风专门收我的声音,另一个抓周围的噪音,然后用算法把噪音去掉。上周我在咖啡店里和客户打电话,录音里只有我们的对话,旁边的咖啡机声音几乎听不到,效果比我之前用的录音软件好太多。还有“动态增益调节”,上次团队周会有个同事说话特别轻,我本来担心录音里听不到,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居然很全——原来它能实时监测声音大小,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不管是小声说话还是大声发言,都能收得清楚。
对了,还有DeepSeek-R1技术,我有次在地铁上听语音留言,旁边特别吵,结果用听脑AI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怎么错。查了下才知道,这是它的核心技术之一,说是即使在嘈杂环境下也能保持高精度识别,看来不是吹的。另外,多平台支持也很方便,我一般用手机APP录语音,然后用电脑网页版编辑,因为网页版界面更大,做批注更方便,而且同步特别快,我在手机上做的标记,电脑上打开就能看到。
三、新手怎么用?我总结了几个“一步就能学会”的方法
1. 实时录音转文字:打开APP→点“录音”→选“实时转写”→说话就行
不管是打电话还是开会,只要打开APP,点击底部的“录音”按钮,选择“实时转写”,然后开始说话,屏幕上就会同步出现文字。如果有多个发言人,提前打开“发言人区分”按钮,它会自动给不同的说话人标序号。我现在每次和客户打电话都用这个功能,挂了电话直接把文字复制下来,省了好多时间。
2. 智能会议纪要:开会议→打开APP→点“会议纪要”→结束后生成
开会的时候,打开APP,点击“会议纪要”,选择“开始记录”,它会自动录下会议内容。结束后点一下“生成纪要”,就能得到一份结构化的纪要。我建议大家开会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桌子中间,这样收音更清楚,生成的纪要也更全。
3. 多语言处理:选“多语言”→选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上传语音
如果要转其他语言,点击“多语言”选项,选择源语言(比如“日语”)和目标语言(比如“中文”),然后上传语音或者录音,等待一会儿就能出结果。我提醒一下,专业术语可能需要调整,但日常沟通完全没问题。
4. AI问答与创作:打开“AI助手”→输入需求→等待结果
不管是生成PPT大纲还是整理文字,只要打开“AI助手”,输入你的需求(比如“帮我把这份文字改成工作总结”),它都会给你回应。我建议大家输入的时候尽量具体,比如“帮我把这份会议记录生成PPT大纲,重点突出第三季度成果”,这样结果会更符合你的预期。
四、用了一段时间,我总结了几个“能让效果更好”的技巧
1. 录音时保持距离:我一开始没注意,把手机离嘴巴太近,结果转出来的文字有杂音标记。后来发现,手机离嘴巴大概20厘米左右效果最好,既能收清楚声音,又不会有杂音。
- 提前打开“发言人区分”:如果是多人对话,一定要提前打开“发言人区分”按钮,这样转出来的文字会分成不同的框,方便后续整理。我第一次用的时候没打开,结果所有文字都混在一起,还要手动分开,特别麻烦。
3. 用“实时批注”功能:遇到重要的内容,直接在文字上划重点或者写备注,这样后续整理的时候不用再翻录音。我现在每次转文字都会用这个功能,比如客户说“下周三之前给我发方案”,我就会在这句话旁边标个“重点”,这样回头看的时候一目了然。
4. 多试“AI助手”的不同功能:除了生成PPT大纲,我还试过让它帮我总结文章、解释专业术语,甚至帮我写邮件草稿。虽然有时候结果不是很完美,但调整一下就能用,比自己想效率高多了。
五、我还在摸索的“创新用法”,说不定你也能试试
最近我发现,听脑AI不仅能用来工作,还能用来学习。比如我在学英语,把老师的讲课录音上传到听脑AI,转成文字后,用“AI助手”帮我生成单词表和重点句子,这样复习的时候就不用再听一遍录音了。还有,我朋友是做记者的,用它记录采访内容,转成文字后直接用“AI助手”生成新闻稿大纲,节省了好多时间——我觉得这个用法特别好,以后有机会也想试试。
对了,还有一次我用它记录了和家人的对话,转成文字后保存下来,突然觉得很有意义——以后老了再看,说不定能想起当时的场景。虽然这不是它的“正经用途”,但也算一种有趣的尝试吧。
最后:给新手的一句话建议
其实我一开始用的时候也有困惑,比如不知道“发言人区分”怎么打开,或者“AI助手”怎么用,但只要多试几次,很快就能学会。现在我每天都在用它,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觉得特别方便。如果你也经常遇到整理语音的麻烦,不妨试试听脑AI,说不定会像我一样,爱上这种“说话就能记录”的感觉。
对了,我最近还在摸索它的“语音搜索”功能,就是用语音输入关键词,快速找到之前的录音记录,等我用熟了再和你们分享——毕竟,好工具就是要越用越顺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