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银版到AI:摄影185年,人类如何记忆世界?
2025年8月19日,是第185个世界摄影日。 1839年的这一天,法国科学院宣布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技术无偿公开,称其为“送给世界的礼物🎁”。光影的大门由此被打开,人类文明开始拥有更真实的见证。
从墨子对小孔成像的初步描述,到16世纪欧洲画家使用“黑盒子”辅助描画;从尼埃普斯8小时曝光的第一张照片《窗外的风景》,到达盖尔用银版定影的《画室》;再到柯达推出第一部小型胶卷相机📷️、宝丽来推出即拍即得的拍立得、柯达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摄影技术一步步走向大众。
《窗外的风景》
进入21世纪,手机拍照技术迅猛发展,拍摄门槛大幅降低,社交平台激发了全民记录生活的热情。
而到了今天,随着AI图像生成技术的发展,“没有相机📷️也能得到想要的画面”成为一种现实。摄影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但影像存储这一基础能力却变得更重要了。
摄影不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与创作。人们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图像讲述故事,传达情感。随着像素的不断提升和拍摄设备的多样化,照片和视频的质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张高清照片可能占据几十MB的空间,而一段4K视频更是以GB为单位迅速增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如何高效、安全地存储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成为了摄影创作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因为无论画面是拍出来的、算出来的,还是生成的,它们都需要被安全、高效、稳定地存储和调用。
西部数据提供的高容量存储解决方案,正是为了解决创作者在“存不下、传太慢、不够稳”的焦虑中,找到一种强大、可靠、持久的技术支撑。
二、摄影创作者为何需要更大容量?
在很多人看来,一次拍摄不过是几小时的拍摄时间,但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它往往意味着上百张 RAW 格式的照片、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的 4K、6K 视频素材,以及多轨音频、脚本文档、代理文件📄、剪辑缓存……更不用说为了保险起见,素材会进行一式多份的备份,从现场备份到剪辑副本,再到最终成片的多版本导出。
这种体量的素材增长是“指数级”的:
- 拍一条vlog,素材可能 100GB 起步;
- 拍一个纪录片项目,拍摄期可能每天生成超过 1TB 数据;
- 长期内容创作甚至要建立素材资料库和分项目归档系统。
在这样的现实中,传统的小容量固态硬盘已经难以应对。很多创作者不得不随身携带三四块 1TB 或 2TB 的移动 SSD,在不同项目间反复插拔、腾挪、整理。不仅打乱工作流,还容易因误删、重复拷贝等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数据丢失。
这时候,一块既够大、又够稳的硬盘就显得尤为关键。
G-DRIVE? 致捷硬盘最高可提供 26TB 的超大容量,搭载企业级 7200 转 Ultrastar? 硬盘,在传输速度和稳定性上均达到了专业水准。对我个人来说,它就像是素材世界的“母舰”:
- 所有项目可以集中存储,按需调用;
- 不用再频繁换盘或担心空间不足;
- 剪辑时素材可直接挂载播放,不再需要中转转码。
超大的容量,以及企业级的读写性能,真正成了一种“集中存、稳定读、快速剪”的解决方案。
G-DRIVE? 致捷硬盘:从开箱到剪辑台,一台能直接进生产线的桌面硬盘
素材越来越多、项目越做越重,最近我每天都在固态硬盘之间“打游击” —— 手边的 SSD 虽然快,但最大不过 2TB。一旦涉及 4K 项目,多轨视频、音频、缓存一上来,空间根本不够用。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个真正能承载项目全流程的大容量解决方案,闪迪极客G-DRIVE? 致捷硬盘就是在这个节点出现在我桌面上的。
这块硬盘的工业设计非常“桌面创作向”:阳极氧化铝的外壳,重量感十足,表面是低调的磨砂银色金属质感。
正面有一颗简约的状态灯和一个 SSD Mag 插槽,可扩展连接与这块硬盘配套的SSD。
背后是两个 Thunderbolt? 3 接口,配一个 19V DC 电源口,全尺寸接口支持长时间稳定供电。顶部还有螺丝孔位,可以直接固定上架,完全是为重度桌面剪辑或工作站环境准备的。
我手上的这款硬盘大小为6TB,搭载的是一块 7200 转的 Ultrastar? 企业级机械硬盘。它不仅仅是“容量大”,而是强调长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 和印象中那种普通消费级机械硬盘不是一个级别。
更重要的是,闪迪极客G-DRIVE? 致捷硬盘并不只提供单一规格,它有多个容量版本,从 6TB 起跳,覆盖 12TB、18TB,一直到最高 26TB,是目前少数能在消费级接口下提供如此大容量的桌面硬盘之一。对于需要集中管理项目素材的创作者来说,不同容量可以灵活搭配不同项目规模,省得再做多块硬盘迁移备份那一套重复操作。
我先使用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对这台硬盘的读写速度进行了实测。
在 Blackmagic 中设置为 5GB 测试文件📄,连续多轮跑分后结果如下:
写入速度:约 245.6 MB/s读取速度:约 246.5 MB/s
几乎和官方标称的 250MB/s 写入、240MB/s 读取一致,表现相当稳定。
随后在文件📄传输测试中,速度保持稳定,没有波动,也没有出现掉速或异常噪音。运行期间机身略有温热,但整体温控良好。
这些数据在实际剪辑场景中意味着什么?
- 剪辑 1080P、2K、4K 的 ProRes 422 HQ 素材毫无压力
- 4K H.265 编码素材直接挂载也能实时播放不卡顿
- 作为母带或素材归档盘长期使用,可靠性足够托底
- 拖进 DaVinci Resolve 剪辑时加载顺畅,不用转到内置盘、不用转 Proxy,不用担心空间不够
在剪辑项目中,使用多个机位多轨4K素材,素材从这块硬盘直接拖进Davinci Resolve,播放非常顺滑,调色、套 LUT、切点都没有任何卡顿或缓存问题。
四、ArmorATD? 便携式硬盘:适合户外创作者的轻便方案
对于经常在外拍摄的内容创作者来说,便携式存储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相比桌面级大容量硬盘,便携设备更强调轻量、防护和即用性。西部数据的 ArmorATD? 便携硬盘主打户外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它采用阳极氧化铝外壳搭配橡胶护套设计,具备 IP54 等级的防尘防雨能力,且通过了抗压测试 —— 理论上即便面对高强度移动场景,如户外采风、纪录片拍摄、或是复杂地形环境下的数据搬运,也具备不错的耐用性和安全冗余。
容量方面,最高支持 6TB,接口为 USB-C,兼容 USB 3.2 Gen 1 和 Thunderbolt? 3,传输速度官方宣称可达 130MB/s,针对照片、视频素材的临时转存和快速备份基本绰绰有余。
从使用逻辑上看,它非常适合作为前端的“快取盘”,在现场用于数据接收和初步分类;而在回到剪辑工作室后,再通过桌面级的 G-DRIVE? 致捷硬盘进行集中备份和编辑处理,构成一套“前线轻便收集 + 后端高容处理”的双盘组合。
对移动创作场景来说,这样的分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工作负担,提高数据安全,也让整个影像生产流程更有弹性。
五、结语:它解决了问题,而不是制造存在感
说到底,我并不是个会对“硬盘”抱有太多情绪的人。它不像镜头那样有性格,也不会像相机📷️那样改变拍摄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个工具,一个用来“塞文件📄”的地方。
但创作者都知道,真正打乱节奏的,往往不是没灵感,而是没空间。硬盘爆满、素材分散、临时拷贝失败、移动端口不够、转码时间太久……这些都不会直接让一部作品“变差”,但会不断蚕食一个创作者的工作状态。
G-DRIVE 致捷硬盘解决的不是某个技术指标,而是这些琐碎日常里的混乱和分裂。它给我的感觉是可靠、安静、可以被信任。它不需要我“去想起它”,而是让我可以完全专注在创作这件事上。
我喜欢它的金属外壳,也欣赏它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种“剪辑桌面终于被我掌控”的感觉。所有项目素材都有一个固定的去处,不需要再临时腾地方、不需要再担心丢帧、不用再在几块 SSD 间来回插拔。
作为幕后英雄,一个沉默但值得依赖的搭档,它让我在面对超大工程时更有底气,撑住了我所有“不想被打断”的时刻。所以我给它拍了几张照片,像是给一位工作搭档留念,也像是在这个“世界摄影日”致敬一种从幕后支撑我们的设备。
说到底,摄影也好,视频创作也好,已经不是“按下快门就结束”的事了。从记录,到保留,从剪辑,到分享,存储几乎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它不在镜头里,却是镜头之外的全部支撑。
2025 年的世界摄影日,我没拍风景或人物,而是把镜头转向了身边这些默默工作的设备。它们或许没有故事可讲,却让所有故事得以留下。
存储不是技术的末端,而是创作流程的起点。
从拍摄、转存、剪辑到归档,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可靠的存储方案支持。而像 G-DRIVE 这样的高容量桌面硬盘,正是让创作者不再因“空间焦虑”而中断灵感的底气。
26TB,不只是一块硬盘的规格,更像是一片可以装得下灵感、汗水、成就和回忆的“数字宇宙”,用强大的存储,记录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