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微软最新研究,基于20万条Copilot使用数据及用户反馈,研究者揭示了生成式AI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边界与职业影响。数据显示,用户使用AI助手最频繁的任务是信息获取(占比近40%),其次是公众沟通类工作(如撰写宣传稿,占比约10%),以及企业外部沟通、信息解释与文档整理等任务。
研究指出,当前AI工具在执行任务时呈现显著特征:用户需求集中于"获取"信息,而AI实际更侧重"解释与教学"类操作。这种偏差导致AI常被比喻为"知识渊博但过于积极的实习生",倾向于输出百科全书式解释而非精准满足用户需求。例如,用户要求撰写广告词时,AI可能生成调研报告风格的文本。
用户满意度分析显示,AI在写作类任务(如商业文案、学术创作)和信息收集(如医疗健康调研)中表现突出,但在视觉设计(插图生成)和数据处理任务中满意度较低。这一结果与AI的语言处理优势及当前技术局限直接相关。
关于职业影响,研究提出"AI适用性评分"指标,综合评估各职业与AI的适配程度。数据显示,依赖语言处理、内容创作及重复性沟通的职业(如记者、翻译、历史学家、客户支持)受AI影响最大。但值得注意的是,AI无法完全替代任何单一职业的全部工作活动。以销售岗位为例,AI仅能完成56%的任务,剩余部分仍需人类参与。
研究还对比了人类预期与实际数据的差异:公众普遍高估AI对作家等创意职业的替代风险,而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等需处理复杂文献的职业却获得较高AI适用性评分。这一矛盾反映出,AI对需要处理不完整信息或依赖人类直觉的领域仍存在特殊价值。
研究者特别指出,当前分析基于Bing Copilot的文字处理场景,数据天然偏向文本类任务,对卡车驾驶等物理操作类工作缺乏覆盖,因此不宜过度推断AI对蓝领职业的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AI可能通过提供"劣质服务"改变工作本质——例如客服领域,用户反复要求"转人工"的现象,或公文写作中AI生成内容引发舆情的风险,均表明AI将重塑职业所需技能:从重复性劳动转向共情能力、洞察力等高阶素质。
研究结论强调,AI更可能成为"能力增强器"而非"完全替代者"。正如ATM未消灭银行柜员,反而通过自动化存款取款让柜员专注于客户关系维护,AI或将推动职业结构转型,要求从业者发展更高级的软技能以适应人机协作新模式。
作为微软中国南区核心合作伙伴及HKCSP 1T首批授权云服务商之一,领驭科技正积极整合Azure OpenAI的强大功能,包括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分析和推理能力,到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中。
Azure OpenAI服务通过其大规模生成式AI模型,支持企业客户根据特定需求和场景,开发创新应用,涵盖辅助写作、代码编写、多媒体内容生成以及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为互联网、游戏、金融、零售、医药等行业以及自动驾驶和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领域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