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始做项目会议记录的时候,真的快崩溃了——每周至少3次会议,每次1-2小时,全程得拿着手机录音,下班还得逐句听回放,手动敲文字。有时候老板说话快,或者同事插句话,我得倒回去反复听,经常漏重点不说,肩膀盯着屏幕打字盯得发酸,明明已经很晚了,还得熬着把文字稿整理出来,第二天上班整个人都没精神。还有一次帮做 podcast 的朋友整理素材,几十分钟的音频,我熬了夜才整理完,眼睛都快瞎了,朋友还说“要不你试试语音转文字工具?”我当时想,能有啥用?以前试过别的工具,要么识别率低,要么操作复杂,还不如自己打字。
后来架不住朋友软磨硬泡,我抱着试试的心态用了听脑AI,结果挺意外的——那天上传了一个1小时的会议录音,本来以为要等半小时,结果10分钟就出了文字稿。打开一看,重点居然都没漏,老板说的“项目 deadlines”、同事提的“需求调整”,甚至连客户提到的“偏好细节”都准确识别了,标点符号也很规整,不用再自己添逗号句号。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也太省时间了吧?”
说实话,我觉得听脑AI最打动我的,是它真的解决了我最头疼的“重复劳动”问题。以前我得花2小时整理的会议记录,现在10分钟就能搞定,剩下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做项目规划、跟客户跟进,甚至早点下班陪家人。而且它不是简单的“转文字”,比如我后来发现,它还有“自动分段”功能,会把不同人的发言分开,甚至标上“某人说”,这样整理的时候更清晰。还有一次我采访一个客户,他说话有点口音,我本来以为会识别不准,结果听脑AI居然能准确识别他的方言,连“咱们这个事儿得赶在月底前落地”这种口语化的表达都没问题,比我自己听的时候还清楚。
其实操作真的特别简单,我刚开始用的时候还怕要学半天,结果打开APP,首页就有个大大的“上传音频”按钮,点一下选择手机里的录音文件📄,或者直接从微信、QQ里导入,然后选“转文字”,等着就行。一般1小时的音频也就10-15分钟左右,文字稿就出来了。要是急着用,还能选“快速转写”,虽然有时候会牺牲一点🕐️细节,但速度更快,适合赶时间的时候。我现在都养成习惯了,会议一结束,马上把录音上传,等我回到工位,文字稿已经在手机里了,直接复制到文档里稍微调整一下,就能发给团队了。
用多了之后,我还琢磨出一些实用技巧,能让效果更好。比如上传之前,我会把音频的音量调大一点🕐️,尤其是现场录音有杂音的时候,这样识别率会更高;还有自定义词库功能,我把我们行业的专业术语(比如“迭代周期”“用户画像”)、公司里同事的英文名(比如“Lisa”“Mike”)都输进去,这样AI遇到这些词的时候不会搞错,省得我后来手动改;要是转出来的文字有语序不通的地方,我会用“重新转写”功能,选“精准模式”,虽然慢一点🕐️,但句子会更通顺;对了,要是音频里有多个说话人,还能选“多 Speaker 区分”,它会自动把不同人的发言分开,这样整理会议记录的时候,谁讲了什么一目了然。
当然,也不是完美的,偶尔会有小问题。比如有时候网络不好,上传的时候会有点卡顿,不过也就几秒钟,刷新一下就好了;还有一次,我转一篇特别绕的学术论文录音,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句子,AI转出来有点语序混乱,我手动改了几句,也就花了5分钟,比自己重新整理省事多了;另外,要是音频太长(比如超过2小时),转写时间会稍微久一点🕐️,不过我一般会提前上传,等它转完的时候,我刚好做完别的事,也不影响。
现在我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在用听脑AI,有人用它整理课程录音(比如线上培训的内容,转成文字稿方便复习),有人用它做采访记录(比如记者朋友,再也不用熬夜听录音了),还有人用它整理日常笔记(比如把手机里的语音备忘录📝转成文字,省得以后忘了)。我觉得最棒的是,它把我从重复的劳动里解放出来了,以前花在整理文字上的时间,现在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跟客户深入沟通,比如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甚至可以多陪家人一会儿。
其实说到底,我们用工具不就是为了省时间、提高效率吗?听脑AI刚好做到了这一点🕐️。要是你也跟我以前一样,被整理音频文字的事烦得头疼,真的可以试试它,说不定会像我一样,觉得“怎么没早点发现这个好东西”。反正我现在是离不开它了,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有音频要转文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