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kid不仅需要继续在硬件和算法上迭代,还需要解决操作系统、开发者生态这些更宏大、更复杂的命题。同时还需要不断沟通,为这项颠覆性技术寻找合规、合乎伦理的社会坐标。
文 | 啸 天
2025年夏天,Rokid无疑是AI硬件赛道上炙手可热的明星️之一。随着其全新一代AI眼镜👓Rokid AR Lite的发布,这家位于杭州的独角兽企业再次站上风口。凭借着实时翻译、第一视角拍摄、AI智能问答等酷炫功能,Rokid似乎正在将科幻场景变为现实,其产品销量高歌猛进,稳坐国内AR眼镜👓市场的头把交椅,成为资本市场和消费者眼中的“天选之子”。
创始人祝明铭频繁亮相各大科技论坛,自信地描绘着空间计算和“AI+AR”的美好未来。从B端的工业、文旅应用,到C端的消费级市场,Rokid用十余年时间,构建出一个强大的产品矩阵,并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中一跃成为行业领头羊。
然而,Rokid的狂飙突进背后,潜藏的危机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不成熟的操作系统、贫瘠的内容生态,以及如影随形的隐私安全风险,如同三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了Rokid乃至整个AI眼镜👓行业的发展之路上。
Rokid的爆火,究竟是开启新纪元的号角,还是又一个Google Glass式的幻梦泡影?
1
十年磨一剑:Rokid的崛起
要理解Rokid今日的辉煌,必须回溯其近十年的蛰伏与探索。这家公司的发展史,是一部精准把握技术脉搏、不断迭代试错的创业史诗。
Rokid成立于2014年,创始人祝明铭出身于阿里巴巴,早期便投身于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领域。在AR/VR概念尚处萌芽的阶段,Rokid并没有急于推出消费级产品,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务实但漫长的道路——深耕B端工业市场。从工业巡检、远程协作到文旅导览、安防执法,Rokid的早期产品在这些垂直行业中找到了具体的应用场景。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宝贵的现金流和技术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在严苛的工业环境中打磨产品,Rokid验证了其硬件的可靠性和软件的稳定性,为日后进军C端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最初笨重的头戴设备,到逐渐轻量化、眼镜👓化的产品形态,Rokid在硬件迭代上从未停歇。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随着ChatGPT引爆全球生成式AI的浪潮,整个科技行业迎来范式转移。祝明铭敏锐地意识到,AI大模型正是激活AR眼镜👓潜力的那把“钥匙”。过去,AR眼镜👓更多是一个“信息显示器”,功能有限;而有了大模型的加持,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具备实时交互、认知和生成能力的“个人智能助理”。
Rokid迅速抓住了这个契机。通过将AI能力深度整合到其眼镜👓产品中,推出了Rokid Max、Rokid Max Pro等一系列爆款。实时语音翻译、导航路牌识别、AI摘要总结、第一视角拍摄等功能的实现,第一次让普通消费者真切地感受到了AI眼镜👓的实用价值。这种从“玩具”到“工具”的蜕变,正是Rokid能够在本轮AI硬件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根据IDC等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4年以来,Rokid在国内AR眼镜👓市场的出货量持续领先,市场份额稳居第一。资本也用真金白银投出了信任票,公司在一级市场的估值早已突破百亿,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独角兽。可以说,Rokid的成功,是十年技术积累与时代机遇完美结合的产物。
2
系统与生态曝出致命短板
尽管Rokid在硬件和AI功能整合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在操作系统和内容生态这两大核心软件层面,却暴露出了明显的短板。这不仅限制了其产品的深度应用,也为其长期的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Rokid搭载的是其自研的YodaOS操作系统。然而,与经过十数年发展、拥有数十亿用户和成熟生态的iOS与Android相比,YodaOS更像是一个轻量级的应用层,而非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操作系统。目前,Rokid的绝大多数功能仍需通过数据线连接手机来实现,眼镜👓本身更像是一个手机的“第二块屏幕”和“交互外设”。这种“寄生”模式,极大地限制了AI眼镜👓作为独立计算平台的潜力。
交互层面,虽然Rokid融合了语音、触控、头控等多种方式,但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其流畅度和精准度仍有待提升。用户常常需要在多种繁琐的交互方式之间切换,远未达到智能手机触摸屏那样直观、高效的“肌肉记忆”水平。在一个新兴的硬件品类中,如果不能提供远超现有设备的革命性交互体验,就很难说服大规模用户进行迁移。
其次,是几乎一片空白的内容生态。这是所有新兴硬件平台都必须面对的“鸡生蛋,蛋生鸡”的古老难题。对于Rokid而言,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Rokid引以为傲的功能,如翻译、导航、提词等,更偏向于“工具型”应用。这些功能虽然实用,但并非不可替代,且使用场景相对低频。用户很难仅仅为了这些功能,就去购买并长期佩戴一副AI眼镜👓。Rokid至今未能展示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应用”——一个能够像PC时代的Office、智能手机时代的微信一样,定义平台核心价值、吸引海量用户的应用。
缺乏杀手级应用,就难以吸引开发者。对于广大的开发者而言,为一个用户基数尚小、操作系统非标、交互方式仍在探索的平台投入研发资源,无疑风险极高。开发者不参与,平台应用就匮乏;应用匮乏,就更难吸引新用户。这个恶性循环,正成为扼住Rokid生态发展的咽喉。
没有一个繁荣的、充满活力的开发者生态,AI眼镜👓终将只是一个功能固化的“高级电子产品”,而无法成为一个可无限扩展的“智能平台”。
3
难以逾越的隐私、安全鸿沟
如果说系统和生态是Rokid需要攻克的内部技术难关,那么隐私与数据安全,则是其在走向大众市场时,必须面对的外部社会伦理挑战。
十年前,Google Glass因其巨大隐私争议而折戟,并被用户嘲讽为“Glasshole”(眼镜👓混蛋)。如今,功能更为强大的Rokid,正面临着“Glasshole 2.0”的困境。
无处不在的“监视”风险,是AI眼镜👓与生俱来的原罪。一副集成高清摄像头和麦克风、可以随时启动录制功能的眼镜👓,对佩戴者周围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潜在的隐私威胁。无论是在商务会议、朋友聚会还是公共场所,这种“隐形”的记录能力都可能打破人与人之间默认的信任边界。他人无法判断佩戴者是否正在录音或录像,这种不确定性会引发普遍的焦虑和抵制。
尽管Rokid等厂商尝试通过增加录制指示灯等方式来缓解这种担忧,但这种物理层面的措施很容易被规避。隐私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信任问题,而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共识形成之前,AI眼镜👓想在公共场合被广泛接纳,几乎不太可能。
除了隐私侵犯,对用户自身的数据安全也是一个巨大考验。AI眼镜👓在运行过程中,会采集大量用户的个人敏感数据,包括用户的视觉信息、语音指令、地理位置、乃至眼动数据等。这些数据流向何方?如何在设备、手机和云端之间安全传输和存储?Rokid的数据政策是否足够透明和严格?
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其后果将远比手机信息泄露更为严重,可能导致用户的整个物理世界活动轨迹被曝光。目前,Rokid主要依靠端侧和手机侧的计算来处理部分数据,以减少对云端的依赖。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如何构建一套从硬件加密、传输加密到云端存储加密的全链路安全体系,并向用户和社会清晰地证明其安全性,将是决定Rokid能否赢得用户长期信任的关键。
Rokid的崛起,无疑为沉寂已久的AR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我们看到了AI赋能下新一代计算平台的巨大潜力。但对Rokid和祝明铭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们不仅需要继续在硬件和算法上进行迭代,更需要去解决操作系统、开发者生态这些更宏大、更复杂的命题;同时,还需要不断与公众、监管沟通,为这项颠覆性技术寻找合规、合乎伦理的社会坐标。
这条路,远比做出几项酷炫的AI功能要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