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VR)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如何将非遗文化数字化转化为可交互、沉浸式的教学资源,成为提升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的非遗文化教学往往受限于地域、时间和实物展示的局限性,导致学习者难以深入体验其文化内涵。近年来,VR技术的成熟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教学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VR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岗位实践’的应用与教学创新研究”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VR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分别为2025HZ0685、220401867242342。
非遗文化数字化转化的必要性。目前国内非遗文化的保护方式更多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推进,或者非遗文化爱好者宣传等,这种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展现形式也不够灵活,很容易出现传承断代、受众减少的现象。文字、图片甚至视频这些传统方式都难以完整呈现非遗的动态过程,因此VR的优势就显而易见。
数字化的优势。VR带给学习者的沉浸感是一种通过全景视角还原真实非遗文化的情境和氛围,能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融入非遗文化制作、表演、展示的场景之中,这种感受富有情感也是一种极好的体验。同时,交互性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践需求,按照真实场景进行模拟操作练习,重要的是VR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也让一些无法接触到非遗文化的人有了解、学习非遗文化的渠道,学习者可以反复体验学习。
非遗文化《西安鼓乐》面临的挑战。以非遗文化西安鼓乐为例,探索数字化转化资源的建设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后融入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曲调,至今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音乐元素,主要流传于西安及周边地区,如长安、周至、蓝田等。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其复杂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难以通过传统的文字描述或图片展示完整传达,传承方式也较为单调,通常以在寺庙、民间鼓乐社、相关高校开设课程为载体,如今也面临艺人老龄化、年轻人兴趣不足的问题。
西安外事学院鼓乐团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大力推广西安鼓乐这一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团大胆创新,以传统鼓乐为基础,将古典与现代融合编排曲目,结合中国古典乐器与舞蹈等元素,风格肃穆恬静、清雅闲适,全套鼓乐一气呵成,展现古都长安的音乐传统魅力。该乐团已表演300多部作品,累计观众10余万人,多次受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派出访英、澳、德等国家,还多次参加省级以上艺术文化演出等活动。虽然西安外事鼓乐团在推广非遗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挑战。比如传播过程中往往受到地域、语言、文化差异、乐器耗损、器材沉重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其难以被更广泛的人群所了解和接受。因此,非遗的数字化转化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将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存储和传播,可以打破地域、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非遗文化,从而加深对其了解和认识。
非遗文化西安鼓乐数字化转化在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国际中文教育不仅需要教授语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理解能力。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地理限制,许多海外学习者难以亲身体验中国的非遗文化,如西安鼓乐。借助VR技术,我们可以为国际中文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
通过VR数字资源的制作,可以让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身临其境地置身于西安外事学院鼓乐团的演奏现场,感受清澈又深邃的古琴声、激昂的鼓点,近距离观察古琴的形制,理解演奏者的专注与热情,情感达到共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能让学习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西安鼓乐的魅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VR技术打造的全景真实的虚拟世界,将学习者引入西安外事学院鼓乐团的世界中,进入模拟操作功能,通过还原古琴制作过程,学习者可以观察每一道制作工序,还能尝试制作古琴。通过虚拟场景的搭建,为西安外事学院鼓乐团搭建无数场世界巡回演出,学习者可以参与互动游戏。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可以嵌入对话练习,词汇注释、文化背景介绍,还能通过设计任务型活动,如“在VR西安鼓乐场景中完成相关乐器词汇学习”,可以尝试演奏西安鼓乐中的乐器,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掌握,这也能让全球中文学习者接触到具有西安味道的鼓乐文化。
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转化在很多城市的博物馆、非遗文化馆都有呈现,但这些都很难有效融入教学,因此如何利用VR技术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转化并有效融入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结论与展望。VR技术为非遗文化数字化转化和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式学习,VR非遗资源可增强学习者的文化认知,提升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与有效性。未来,随着AI、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VR非遗教学将更智能化、个性化,或形成全球化非遗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12版
作者:梁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