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城市的边界不断扩张,从主城区到远郊新区的距离突破100公里,从核心商圈到山林保护区的监控需要无缝衔接,从跨区交通信号到分散的环境传感器需要实时协同——传统的通信设备早已难以支撑这种“全域智慧”的需求。汉源高科HY5700-3511G-SC120A/B宽温防雷款120公里千兆光纤收发器,以“超长距传输+工业级可靠+千兆带宽”的三重优势,成为智慧城市突破地理限制、构建“无死角”神经网的核心枢纽。
一、智慧城市的“传输天花板”:100公里外的痛点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距离”始终是横亘在数据互联面前的核心难题。某新一线城市的“城市大脑”项目曾遭遇典型困境:
跨区链路断裂:主城区与110公里外的临空经济区之间,传统光纤收发器需设置4个中继站,不仅增加200万元建设成本,更因多节点串联导致每月平均1.2次数据中断,影响航班起降与物流调度的协同;
极端环境失效:部署在山区的森林防火监控,冬季-25℃时设备频繁死机,夏季+60℃高温下画面卡顿,雷雨季的雷击更是让30%的设备季度性报废;
带宽瓶颈凸显:一条链路需同时承载32路4K交通监控、120个噪声传感器、8个跨区交通信号机的数据,传统百兆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导致交通违章识别延迟达5秒以上。
这些痛点的本质,是智慧城市的“全域化”与传统通信设备“短距、脆弱、低速”之间的矛盾。当城市管理需要“100公里外如在眼前”的实时感知能力,设备必须突破传输距离与环境适应的双重天花板。
二、120公里单纤直驱:让智慧城市“无边界”
汉源高科HY5700-3511G-SC120A/B的核心突破,在于将120公里的超长距传输与千兆带宽完美结合,为智慧城市的“全域互联”提供了可行性:
(一)一根光纤,贯穿城市的“主动脉”
设备采用1490nm/1550nm波分复用技术,单根单模光纤即可实现双向通信,120公里的传输能力轻松覆盖110公里级的跨区链路。其搭载的增强型DFB激光器,在-30℃~+75℃范围内波长稳定性控制在±5nm内,配合APD雪崩光电二极管(接收灵敏度达-30dBm),即使光纤因施工损伤或温度变化导致衰减,仍能保持稳定连接。
在上述新一线城市的临空经济区项目中,采用该设备后:
砍掉4个中继站,一次性节省建设成本200万元,施工周期从45天压缩至18天;
端到端延迟从原来的80ms降至55ms(光纤传输时延5μs/km×110km+设备处理时延0.3ms),满足航班调度与地面交通的实时协同需求;
32路4K监控视频(每路8Mbps)并发传输时,缓存占用率仅32%,画面无任何卡顿。
(二)千兆带宽,承载“海量数据洪流”
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正呈指数级增长——一个中型城区就有超过5000个监控摄像头、2000个环境传感器、500个交通信号机。HY5700-3511G-SC120A/B以1.25Gbps单波长带宽,轻松应对“数据洪流”:
多业务融合传输:同时承载40路4K视频(320Mbps)、1000个传感器数据(50Mbps)、10组跨区控制信号(10Mbps),总带宽利用率达31%,仍保持零丢包;
低延迟特性:采用“存储转发”模式与2Mbit弹性缓存,控制信号的端到端延迟<100ms,确保跨区交通信号灯的协同误差<1秒;
智能流量调度:内置HOL阻塞预防机制,优先保障交通信号、应急指挥等关键数据,避免被视频流挤占带宽。
在某省会城市的“跨江隧道”项目中,该设备同时传输8路隧道内4K监控、16个CO浓度传感器、4组通风控制指令,即使在早晚高峰车流密集时段,也能确保异常事件的识别与响应时间<3秒。
三、工业级防护:在城市“极端角落”稳如磐石
智慧城市的设备往往部署在最“严苛”的场景——楼顶天台、地下管廊、山区基站、河道沿岸,HY5700-3511G-SC120A/B以“宽温+防雷+防腐”的三重防护,确保“全天候在线”:
(一)-30℃~+75℃宽温,驯服“气候过山车”
低温启动:在东北某城市的冬季测试中,-30℃环境下设备无需预热,3秒内即可正常启动,解决了传统设备因电容冻结导致的“晨僵”问题;
高温散热:南方夏季的楼顶机柜内,+70℃环境中通过铝合金鳍片式外壳自然散热,核心芯片温度控制在65℃以内,无热保护停机;
温循稳定:经过-40℃~+85℃的100次温度循环测试,设备光功率波动<0.5dB,确保昼夜温差30℃的山区监控全年稳定。
(二)6kV防雷+IP40防护,抵御“城市风险”
雷电防护:电源口采用“气体放电管+TVS二极管”双重防护,可承受6kV(1.2/50μs)雷击冲击;网口集成千兆防雷芯片,在多雷城市的测试中,经历15次雷暴后仍零故障,而传统设备损毁率达40%;
防尘防腐:金属外壳+三防漆处理,在工业区的粉尘环境中运行1年,内部积尘量<0.1g,接口腐蚀率<1%;
振动适应:通过5~500Hz随机振动测试(加速度2g),在轨道交通沿线的监控箱内,可抵御列车经过时的持续振动。
四、场景落地:从“城市大脑”到“末梢神经”的全链路
HY5700-3511G-SC120A/B已在多个智慧城市场景中证明价值,成为连接“大脑”与“末梢”的关键纽带:
(一)全域安防:让120公里外的隐患“实时可见”
在某地级市的“雪亮工程”三期项目中,该设备将115公里外的山区森林防火监控、库区防汛摄像头、偏远乡镇派出所的执法画面,全部接入市级指挥中心:
4K画面可清晰识别3公里外的火情烟雾与非法采砂船;
因无中继站,故障点减少75%,全年运维成本降低60万元;
极端天气下的在线率达99.98%,成功预警3次山林火灾与2次水库漫溢风险。
(二)跨区交通:100公里链路的“秒级协同”
连接主城区与远郊新区的快速路上,设备支撑着“车路协同”系统:
实时传输沿途20个ETC门架的车辆数据,延迟<50ms,确保跨区收费不卡顿;
暴雨天气中,路面积水传感器与交通信号灯联动,1秒内即可调整通行信号,避免路口积水成涝;
相比传统方案,因减少3个中继站,每年减少12小时的维护停机,相当于多通过3000辆车次。
(三)环境监测:从城市到荒野的“数据拼图”
在某生态城市的“蓝天保卫战”中,设备将112公里外的自然保护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河道水质传感器、工业区废气排放监测仪的数据实时回传:
1秒一次的采样频率,确保PM2.5、VOCs等指标的变化曲线无断点;
太阳能供电(3.5W低功耗)适配偏远地区,连续7天阴雨天仍能稳定运行;
数据与主城区的污染源分析系统联动,实现“哪里超标、哪里溯源”的精准治理。
结语:120公里,只是智慧城市的“新起点”
当城市的智慧触角延伸到100公里之外,当“全域感知、跨区协同、实时响应”成为基本要求,汉源高科HY5700-3511G-SC120A/B宽温防雷款120公里千兆光纤收发器,正以“距离无界、带宽无忧、环境无惧”的特性,重新定义智慧城市的通信标准。
它不仅是一款传输设备,更是智慧城市的“数字血管”——让120公里外的监控画面如在眼前,让跨区的数据协同如同一室,让极端环境下的设备始终在线。在这场“城市数字化”的浪潮中,120公里不是终点,而是智慧城市打破边界、迈向“全域智能”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