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基本假设:黑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有一个最小单位。
这个最小单位后来被叫做普朗克常量。
普朗克根据实验数据提出了普朗克公式,几乎完美地符合了实验数据。普朗克解决了黑体辐射☢️问题
科学界的第二条铁律,只要符合实验数据,那么理论就是正确的。
普朗克轶事:
普朗克出身世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神学教授,神学在当时可谓最热、最显赫的学科,一代天骄牛顿就是神学大师。普朗克的父亲和叔叔都是法学教授,他的叔叔还是德国《民法典》的创立人之一。
少年普朗克颇有音乐天赋,擅长演奏钢琴、管风琴和大提琴,还会作曲。不仅如此,他还拥有绝世美颜,现在人们都说“颜值即正义”,照这个说法,普朗克就是正义的巅峰!他年轻时的颜值,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数一数二的。
他就是传说中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并且是“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的典范。
即便是靠才华,他也没有选择父辈深耕的领域——神学或法学,要是选择这些的话,他可以轻松地达到人生巅峰。他最终选择了物理学,做一个安安静静搞实验的美男子。
不过,再美好的容颜也终究会随时光老去。由于为科学日夜颠倒、鞠躬尽瘁,人到中年的普朗克就变成了一位邋遢大叔。
但是他并没有后悔,因为当初选择物理学时,他也没有渴望“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世界就是如此奇妙,“不想发现新大陆”的普朗克却发现了人类科学史上最大的宝藏。
1858年4月23日,马克斯·普朗克出生于丹麦基尔镇(现德国荷尔施泰因)。
1867年,全家搬去了慕尼黑,在慕尼黑的马克西米利安文理中学(Maximilians Gymnasium)读书,并在那里受到数学家奥斯卡·冯·米勒(Oskar von Miller)(后来成为了德意志博物馆创始人)的启发。
1874年,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后改读物理学专业。
1877年,转学到柏林大学,在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和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以及数学家卡尔·魏尔施特拉斯门下学习。再此期间主要从鲁道夫·克劳修斯的讲义中自学,并受到这位热力学奠基人的影响开始学习热学理论。
1878年10月,在慕尼黑完成了教师资格考试。
1879年2月,递交了博士论文《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获得博士学位。
1880年6月,以论文《各向同性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态》获得大学任教资格。
1885年4月,被基尔大学聘任为理论物理学教授。
1889年4月,赫尔曼·冯·亥姆霍兹通知马克斯·普朗克前往柏林大学,接手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的工作。
1892年,接手柏林大学教职,年薪约6200马克。
1894年,被选为普鲁士科学院(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院士 。
1900年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例会的报告中提出了能量量子化,标志着量子论诞生。
1907年,拒绝维也纳大学接替路德维希·玻耳兹曼教职的邀请,留在了柏林大学,并受到了柏林大学学生会火炬游行队伍的感谢。
1913年,被任命为柏林腓特烈威廉大学(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校长。
191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20年,共同创立了德国科学紧急协会(Notgemeinschaft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现德国研究基金会)。
1926年10月1日,从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位置上退休,并由埃尔温·薛定谔继任;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30年—1937年,担任德国威廉皇家学会会长。
1938年,80岁时,第1069号小行星(1927年1月28日由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在海德堡发现)以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为Planckia。
1945年,担任德国威廉皇家学会临时会长 。
1946年,受英国皇家学会邀请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牛顿庆典;同年,在英国地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成立后担任名誉主席 。
1947年10月4日,在德国哥廷根逝世 ,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