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纪录片《山河为证》正式在全国范围内上映。这部影片此前在首映礼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益于经过数字修复的珍贵抗战影像,以及陈建斌深入人心的解说,令在场观众数度泪目,毫无疑问地,它成为了今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作品。
与传统的抗战纪录片相比,《山河为证》独特之处在于它细致的画面细节,能够生动地“复活”历史。制作团队历时三年,利用4K数字修复技术,将散落在14年抗战中的120分钟珍贵影像逐一再现。从1938年八路军战士写家信时的字迹,到1941年百姓推着独轮车为前线支援的场景,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时的签字特写,这些原本模糊的黑白画面如今皆显得清晰可见。甚至连战士衣襟上的补丁、百姓脸上的皱纹,都一览无余。在首映礼上,有观众对着银幕感慨:“这是我第一次看清先辈的样子,仿佛能与他们面对面交谈。”
陈建斌的解说更是为这些影像注入了灵魂。他没有使用激昂的口号,而是以低沉而温暖的嗓音,像讲故事一般讲述历史:“这张1937年的照片里,16岁的年轻士兵将馒头递给难民,自己却只啃着树皮——他们也不过是孩子,却承担起了整个国家的重任。”当画面转向1945年抗战胜利欢庆的场景时,他的声音中不禁带上一丝哽咽:“这些笑容背后,是3500万同胞的牺牲换来的。”这种解说毫无距离感,引得许多观众泪目。有人在映后采访时表示:“陈建斌的声音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开启了我们对历史的共鸣。”
导演韩金娜在首映礼上提到创作初衷时强调:“我们希望避免那种‘说教式’的纪录片,真实的影像本身具备最强大的感染力。”她透露,团队曾在档案馆里苦寻半年才找到一段1940年冀中地道战的原始影像。在修复过程中,为了保留画面中炮火声的细节,音效师对比了200多份历史音频。她表示:“这些影像绝不是冰冷的资料,而是先辈们真实经历过的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经历完整地传递给当今观众。”
在首映礼现场,还有五位抗战老兵及其后代现身。当银幕上出现1944年滇西反攻的画面时,92岁的李爷爷指着屏幕上的坦克说:“当时我们就是靠这样的装备,一步步将敌人逼退!”老兵的后代们举着手机记录这一刻,有人表示:“一定要带孩子来看,让他们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
如今,《山河为证》正式在全国的影院上映。影片虽未运用复杂的叙事技巧,却用最质朴的真实感动人心。在当今娱乐内容纷繁复杂的时代,这部纪录片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的坚守,并提醒当代人:山河的安宁,背后是无数人以热血所守护。今天,不妨走进影院,细心倾听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