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周去参加那场行业培训,算是踩了个“记笔记”的大坑——讲师是个实战派,语速跟机关枪似的,我手里的笔刚落下一个关键词,他已经跳到下三个知识点了。等散场的时候,我看着笔记本📓上歪歪扭扭的“用户旅程”“私域流量”这些词,只觉得脑袋里像塞了一团乱麻,想回顾重点都得靠模糊的记忆拼碎片。
晚上跟做HR的朋友吐槽,她发了个叹气的表情说:“你怎么才知道听脑AI啊?我上周刚用它转了一场带方言的员工培训,比我自己记的全十倍。”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赶紧下了个APP,传了一段上午的讲座视频。
结果等了没十分钟,手机提示转写完成。我点开一看,眼睛都亮了——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比我记的全多了!讲师提到的“用户分层案例”“社群运营的三个关键动作”,甚至连他随口说的“去年双11我们踩过的坑”这种细节,都原原本本地趴在文档里。更绝的是,文字不是毫无逻辑的堆砌,而是自动分了段,每部分都有个小标题,像“一、私域流量的核心逻辑”“二、裂变活动的设计技巧”,比我自己整理的思路还清晰。
我对着视频核对了几处关键点,发现准确率是真的高,除了讲师偶尔带的几句“嗯”“啊”的语气词没识别出来,其他专业术语、案例数据全对得上。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语音转文字不是“把话变成字”这么简单,它能帮你把“听到的内容”变成“能用上的知识”。
(这里其实不用标题,直接过渡)
刚开始用的时候,我以为听脑AI就只是转文字的工具,后来慢慢摸索,才发现它藏着好多“隐藏技能”。比如说智能内容分析——转完文字后,它会自动提取关键词、重点段落,还能生成一份“内容摘要”。我上周听那场关于“AI职场应用”的讲座,转完文字后,摘要里直接列出了“AI工具分类”“提升效率的三个场景”“避免踩坑的注意事项”,我只用了五分钟就把核心内容理清楚了,比自己对着视频逐句看省了整整一小时。
还有自动生成结构化文档,这对我这种“整理强迫症”太友好了。以前我整理笔记,得把零散的文字分成“知识点”“案例”“个人感悟”几部分,再加上小标题、编号,起码得花半小时。现在听脑AI能自动帮我分点,甚至能根据内容逻辑调整段落顺序,转出来的文档直接就能当成“学习笔记”用,我只要在上面加一点🕐️自己的思考,就是一份完整的培训总结。
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多语言和方言支持。我们部门有个同事是广东人,平时说话带点粤语口音,上次他分享“客户沟通技巧”的经验,我用听脑AI转了他的发言,居然连“唔该晒”(谢谢)“俾心机”(努力)这些粤语词都识别出来了,比我之前用的某款主流转文字工具强太多——那款工具碰到方言,要么转成乱码,要么直接跳过,根本没法用。
对了,还有实时处理和云端存储。上次部门开紧急会议,我怕错过重点,直接用听脑AI实时转写,会议进行到一半,我就能看到同步生成的文字,还能随时标注重点。会议结束后,文字直接存在云端,我用电脑、手机都能访问,想找某个决策点,直接搜关键词就行,再也不用翻几十分钟的会议录音了。
说到应用场景,我觉得听脑AI简直是为职场人“量身定制”的。比如说学习辅助,这也是我用得最多的场景——不管是公司内部培训、行业讲座还是网上的课程视频,我都会用它转成文字。一来不用再担心“漏听重点”,二来文字版的内容更容易标注、复习。我最近在学“数据运营”,把课程视频转成文字后,我把“漏斗模型”“埋点方法”这些知识点用不同颜色标注,复习的时候直接看标注部分,效率比看视频提升了起码70%。
还有会议记录,我们团队现在每周的例会都用听脑AI转写。以前做会议记录的同事,得一边听一边记,经常漏掉重要信息,现在只要把会议录音传上去,转出来的文字里会自动提取“行动项”“负责人”“截止时间”,直接整理成表格(不过我不用表格,直接文字列出来),节省了很多整理时间。上次我们讨论“季度目标调整”,会议结束十分钟,我就把包含行动项的会议记录发给了所有人,领导都夸我效率高。
对了,销售岗的同事也在用它——他们把跟客户的沟通录音转成文字,然后用听脑AI分析客户的需求点、异议点,比如客户提到“价格太高”,它会自动标注为“异议”,并建议“重点讲解价值”。我朋友是做销售的,她说用了听脑AI后,她整理客户需求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跟客户跟进的针对性也强了很多,最近业绩都提升了。
用了一个多月,我越来越觉得,听脑AI不是“工具”,而是我的“知识助理”。它帮我解决了职场培训中最头疼的三个问题:记不住、理不清、用不上。
比如说“记不住”——以前我听讲座,总怕漏了重点,结果越怕越紧张,反而记不下什么。现在用听脑AI,我只要专注听讲师讲,不用再分心记笔记,转出来的文字比我记的全多了,连讲师提到的“小技巧”“小案例”都没漏。
“理不清”——以前整理笔记,得把零散的文字拼成逻辑,现在听脑AI帮我分好了结构、提取了重点,我只用专注于“理解”和“应用”,不用再花时间在“整理”上。
“用不上”——以前我记的笔记,往往是“死的”,等需要用的时候,得翻半天才能找到。现在听脑AI把文字存在云端,我想找某个知识点,直接搜关键词就行,比如我想找“客户沟通技巧”,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所有相关的培训记录、会议发言,比翻笔记本📓快多了。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偶尔上传大文件📄的时候,会有点卡顿,不过等个一两分钟就好了;有时候碰到特别偏的方言,比如我老家的“闽南语”,可能会有个别词不准确,不过不影响整体理解。但这些小问题,跟它带来的便利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说到长期用的好处,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积累自己的知识库。我把这一个多月来的培训视频、会议记录都转成文字,存在听脑AI的云端里,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职场知识库”。上次我要写一份“客户运营方案”,直接在知识库里搜“客户运营”,就能找到之前听的讲座笔记、同事的分享经验,只用了半天就写完了,比以前“翻遍电脑文件📄夹”快多了。
还有分析自己的学习习惯——听脑AI能统计我“标注的重点”“搜索的关键词”,我发现自己对“案例分析”部分标注得最多,而“理论知识”部分标注得少,说明我更倾向于“从案例中学习”。于是我调整了学习方法,听讲座的时候重点关注案例,然后把案例跟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说了这么多,我想给大家几个“用得更顺”的小建议:
第一,提前上传视频——如果是比较长的讲座视频,比如超过一小时,建议提前半小时上传,让它有足够的时间处理,避免临时要⽤的时候等不及。
第二,善用云端存储——把转好的文字存在云端,这样不管用电脑还是手机,都能随时访问,不用担心文件📄丢失。
第三,跟协作工具结合——比如把转好的会议记录分享到团队群里,同事们可以直接在上面评论、修改,不用再发来回发文件📄,节省了很多沟通时间。
(结尾)
其实职场培训的核心不是“听了多少”,而是“记住了多少”“用上了多少”。以前我总觉得“记笔记”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直到用了听脑AI才明白,真正有效的学习,是把“时间花在思考上,而不是整理上”。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参加培训的时候总怕漏重点,整理笔记要花半天时间,或者想把听到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不是“取代你记笔记”,而是“帮你把笔记做得更有用”——毕竟,我们花时间参加培训,不是为了记满一本笔记本📓,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厉害,不是吗?
对了,昨天我又用它转了一场关于“职场沟通技巧”的讲座,转出来的文字里,讲师提到的“同理心沟通五步法”被自动标注为重点,我只用了十分钟就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沟通模板”,今天跟客户沟通的时候用上了,客户说“你很懂我的需求”。那一刻我觉得,用对了工具,真的能让你的努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