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投标领域,AI 标书工具凭借快速生成标书的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但你知道吗?速度快并不意味着就能拿到高分。一些使用 AI 标书工具产生的痕迹,可能会让评审专家反感,导致扣分。
AI 标书工具的出现,大幅提升了标书制作的效率。比如某智能标书生成工具,能在短短十几分钟内生成一份看似完整的标书,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然而,这样快速生成的标书,质量究竟如何呢?
评审最反感的 5 个 AI 痕迹1. 模板化严重:很多 AI 工具生成的标书,结构和内容都千篇一律。例如,在技术方案部分,对不同项目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曾有一个智慧城市项目投标,几家公司的技术方案从框架到表述高度相似,明显是套用 AI 模板,直接被评审排除。
2.逻辑混乱:AI 生成的内容有时会出现前后逻辑不连贯的情况。比如在阐述项目实施步骤时,顺序颠倒,让人摸不着头脑。在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标书中,关于施工进度安排,先写竣工验收,后写主体施工,这显然不符合正常逻辑,严重影响了标书的专业性。
3.数据错误或陈旧:AI 工具在抓取和运用数据时,可能会出现错误或使用过时数据。在一份关于新能源项目的标书中,引用的行业数据是几年前的,与当前市场实际情况不符,给评审留下不严谨的印象。
4.语言生硬不自然:读起来 “机器味” 十足,缺乏人类语言的流畅和感染力。像一些表述过于书面、刻板,没有根据项目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在一份文化创意项目标书中,本应生动展现创意理念,却因语言生硬,无法打动评审。
5.未结合企业实际:不能很好地体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每个企业都有独特之处,可 AI 生成的标书往往是通用内容,没有突出企业亮点。例如某企业在智能安防领域有多项专利技术,但标书中未提及,错失加分机会。
如何避免1.深度定制:在使用AI标书工具生成标书后,要结合项目的具体需求,对内容进行深度定制,增加个性化和针对性。
2.专业审核: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员对AI生成的标书进行审核,确保专业术语的使用准确无误。
3.深度分析:在标书中增加对项目需求的深度分析,突出投标方案的优势和可行性。
4.数据和案例核实:对AI生成的标书中的数据和案例进行核实,确保其准确性和相关性。
5.细节把控:在标书制作过程中,注重细节,确保格式规范、排版整齐、无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