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台 2K 直屏、IP68/69 防护、3D 超声波指纹、近 7000mAh 大电池,再配上长焦与百瓦快充的手机,仍然挂着“K 系列”的价签——今年性价比的天花板,恐怕要改名字了。
这,正是传闻中 Redmi K90 系列抛出的新局:两款机型(K90 与 K90 Pro),把原本只在高端存在的“完整体验”,一次性塞进大众价位。
先看骨架。
两台都用 2K 直屏,但思路不同:K90 走 6.59 英寸,强调握感和通勤场景的阅读可用;K90 Pro 放大到 6.85 英寸,承接游戏和影音人群。
直屏的价值不止“好贴膜”,它让触控校准更稳、观感更规整,也让机身内部更容易做出大体积电池与三防结构的平衡。
配色与外观同样不保守:雾面玻璃、金属中框、同色透明后盖,还有可能加入氛围灯,这套“能打也好看”的组合,明显不是只为参数冲榜而来。
硬实力上,芯片分别指向骁龙 8 至尊版与“第二代”至尊版。
更有意思的是,K 系列这次把 3D 超声波指纹与 IP68/69 做成了“全系共识”。这意味着湿手解锁、口罩场景、户外雨雪都不再是体验黑洞;
而超声波指纹在油污、贴膜条件下的稳定性,远胜光学方案。对比同价位一众“只给 IP54/光学指纹”的产品,这一步,是真正砸在日常上的。
影像的分层很清晰。
K90 给到 5000 万三摄,强调日常可靠;K90 Pro 则把 5× 光变、OIS、长焦微距都备齐——这不是单纯的“多一颗镜头”,而是把“拍得远、拍得稳、拍得细节”同时拉满。
搭配 USB 3 接口、超大 X 轴马达与强调外放的立体声,Pro 版显然是为“要全套”的用户做的答案。
电池是这代的最大谈资。网传两款都守在 ~7000mAh,Pro 版还给到百瓦有线 + 50W 无线🛜。
把这组数字与“≤8.5mm、约 200–210g”的目标放一起,你能看见工程的牙印:更高能量密度电芯、堆叠式主板、空间更省的扬声器腔体,以及更激进的散热结构。
不夸张地说,若最终量产能把“轻、薄、大电池、强三防”四要素同时守住,K90 系列在同价带会把竞争对手逼到墙角。
也正因此,坊间才有“背刺小米”的调侃——当子品牌把直屏、三防、长焦、超声波指纹与大电池做成“基础体验”时,小米自家更高价的入门旗舰该如何拉开差距?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内部碰撞,而是小米整体产品矩阵“往上精、往下卷”的再一次重排:旗舰做技术叙事,K 系列把叙事落在手感、续航与耐用的日常里。
当然,兴奋之余也要冷静。
2K 大屏 + 旗舰 SoC + 超大电池,散热与稳帧都需实测;IP69 与透明后盖的兼容度,工艺上并不轻松;“≤8.5mm/≈200g”的目标看齐轻薄旗舰,任何一个参数微调,手感都会立刻被感知。
影像也不是堆料即正义,长焦的解析、色彩一致性、对焦链路的可靠性,才是口碑的关键。
如果你在观望,我建议发布会盯四个“真场景指标”:
其一,重量与厚度的实码;
其二,长焦样张(夜景与人像的肤色一致性);
其三,2K 屏幕的峰值亮度与 PWM 策略;
其四,高负载下的稳帧与回热曲线。它们比任何跑分都更贴近日用。
K90 适合追续航与三防、重视握感的人;K90 Pro 给追求“影像+接口+充电”全拉满的人。
根据我的判断:K90 系列要争的不是“参数第一”,而是把用户每天的几个烦恼——信号、解锁、续航、手感、长焦——逐个抹平。
如果最终量产兑现了这套承诺,它不仅会把同价位再次卷出新高度,也会倒逼同门与友商重新定义“基础体验”的边界。
年末换机,你想要的不是一纸清单,而是一年都能少皱几次眉的手机。这一次,Redmi 看起来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