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十年前的2015年8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文作品首次获得国际科幻大奖。此后,国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幻热潮。
十年飞跃,中国科幻已经不再是“寂寞的伏兵”。中国科幻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作家队伍日渐庞大,创作生态持续优化。在刘慈欣之后,亦有其他作家获得雨果奖。同时,科幻也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传播媒介。有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作品海外搜索热度和主流媒体报道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八成海外受访者在观看电视剧《三体》后想进一步了解中国。曾几何时,关于中国科幻的讨论有着“火星上没有琉璃瓦”的说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了科幻的发展。然而,以近十年的中国科幻突飞猛进的发展来看,这个说法或许可以变为“火星上也有琉璃瓦”。
科幻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创新水平高度相关。纵观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往往也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时期。中国科幻的崛起,也是中国迈入新时代,尤其是科技创新进入硕果期的生动写照。今天,中国已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科技对生活渗透最广泛深入的国家之一。从大国重器的突破创新,到日常生活场景中的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中国跨越式的创新发展,打开了公众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孕育了对科幻文化的巨大需求,为科幻提供了快速成长的沃土。比如,曾在《流浪地球2》中惊艳亮相的太空电梯获评“最受大众期待的未来科技”,而在相关研究院发布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中,预计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都有望成为现实。
作为现代社会的新文化形态,科幻自有其精神价值。科幻往往关注的是人类整体命运,中国科幻将独特的中国思想、中国价值观念融入到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探讨中,体现出中国的国际合作理念和负责任大国形象。比如,面对人类共同生存危机,中国人的选择从来都是“危难当前,唯有责任”。《流浪地球2》中,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的“五十岁以上的,出列”情节,体现出中国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多年以来,美国文化靠芯片、薯片、大片这“三片”影响世界,其中,科幻是“大片”的主要类型之一。而如今,中国的科幻也以其强大的产业力、充满惊奇感的想象力以及富有东方色彩的表达力,激发着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强,传递着中国的价值观念。
如何想象人类的未来,关乎群体对当下世界和未来文明的认知。我们要继续重视科幻的超越性,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知、对未来的想象、对人与科技关系的思考,讲给世界各国人民听,在丰富中国叙事话语体系的同时,也为现代文明危机、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未来议题提供中国方案。这是中国科幻的责任,也将为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