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分析模型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一层一层对数据的抽丝剥茧,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定位商品最薄弱的环节。漏斗分析模型的特征是顶部宽,底部窄,这是因为你会发现随着对客户数据分析的推进,这个漏斗每一层其实都在流失客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漏斗分析,找到流失最异常的那个环节。
1.数据采集
做漏斗分析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去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可以通过商志-商品-商品明细去调取数据,选择好我们需要进行数据采集的商品,然后去采集它的访客数数据、加购人数数据、下单客户数数据以及成交客户数数据。
时间维度可以选择“周”或“月”,如果访客数基数大,就选择周,如果访客数基数小,就选择“月”。
2.构建漏斗
采集好数据以后,我们就可以自己去构建漏斗模型了。比如说你采集的是商品7月份的整体数据,那么我们就把7月份的访客数、加购人数、下单客户数、成交客户数置入到漏斗里面,在置入数据以后,你会发现这张图表其实每一层都在流失客户,非常直观明显。
接下来我们进入非常关键的一步,开始计算各个环节转化率,分别是“浏览-加购率”“加购-下单率”“下单-成交率”和“浏览-下单率”
3.定位问题环节
在计算好各个环节转化率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置入到图表内,然后开始定位问题环节,在定位问题环节时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基准线,这是非常关键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数据基准线呢,这里有两个方法,第1是做纵向对比,第2是收集过去稳定运营期的数据。
纵向对比很简单,比如说你分析的是8月份的环节转化率,那么你就和7月份的去做对比,对比后看哪项环节转化率有问题?
收集过去稳定运营期数据,我们至少需要收集过去2-4个月的数据,去计算各个环节的平均转化率,然后以这个平均数据作为数据基准线,去和当月的数据进行对比。
4.实施优化方案
定位出问题环节以后,我们就需要去采取行动,实施优化方案了,如果你发现产品的“浏览-加购率”有问题,那么说明访客进来了,但是没有兴趣。这种情况说明是缺少吸引力,缺少“刺激动因”的,这种情况大多是图片信息优化的不行,主图和详情做的不到位,需要去重新进行优化。
如果你发现是“加购-下单率”有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去思考?客户为什么在加购以后却不下单呢?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客户目前仍然没有购买,第二种可能是客户已经购买了其他商品。那么针对第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可能是客户对价格比较敏感,在等待降价。针对第二种情况,是有同类型的竞品抢走了我们的客户,这种情况需要去分析商品的流失去向。
如果你发现是“下单-成交率”有问题,就是客户下单的多,但是实际成交的少,那么你就需要注意了。这种情况说明客户对产品是缺乏信任感的,可能是担心售后,这种情况一定要让客服侧做好挽单,在下单后的10-30分钟以内是黄金时间,客户仍然还是有热度的。
最后就是“浏览-下单率”了,如果你发现这个环节有问题,那么说明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是不足的,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去准确定位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针对流量入口、详情、服务、价格、客服去一一排查,和行业强竞争力的竞品去做对比,明确自己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从而去对症下药。
漏斗分析是流程式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这个模型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漏斗分析,更加深入的去找出产品最薄弱的环节,针对性的去进行优化,去降低商品的流失,让更多的潜客可以转化为实际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