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优秀科技特派员巡讲活动吹响科技兴农新号角
央广网赣州8月22日消息(记者郇康新)8月20日至21日,一场以“秉持初心,当好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服务农业现代化”为主题的优秀科技特派员巡讲活动在江西赣州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与江西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吸引了全省科技特派员、一线农业技术骨干及服务对象等参与。这不仅是一场经验交流,更是江西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以科技力量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信号。
巡讲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廿六载耕耘:从“星星之火”到“创新燎原”
科技星火,已在赣鄱大地渐成燎原之势。自1999年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福建南平发源,江西作为首批试点省份,26年来持续推动制度创新升级。一组数据勾勒出“秀才下田间”的壮阔图景:全省累计选派超过3.6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服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2.4万家。2025年,全省按“一县一业”组建产业科技特派团211个,174家科技小院均派驻科技特派员,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省涉农县(市、区)。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播者,更是产业升级的引擎,带动服务农户年人均增收超2000元。
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办公室主任李丽分享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程存刚研究员关于“如何做好科技特派团团长”的授课,以及王智豪作为创新创业型科技特派员代表,介绍了他当好科研院所和农业市场主体之间成果转化桥梁的经验与案例,为江西科技特派员队伍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经验。从“专家下乡”到“体系赋能”,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江西完成了从“星星之火”到“创新燎原”的质变。
技术赋能:从“凭经验”到“靠数据”的产业变革
技术活水,正悄然润泽田间地头。在赣州市赣县区的江西一粒红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摆放在菌架上,大棚内的茶树菇“撑”起了一把把小伞,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独特的香味。“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亩产足足提高30%!”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重塑力量。
不远处的泰和县塘洲镇坦湖村,省农科院张大文团队联合汪陂途都市农场有限公司制定的生态养殖技术,历时8年的“标准化”行动,其成果凝结成一张张养殖明白纸、一套技术管控模式和一本精心制作的《泰和乌鸡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手册》,成为养殖户争相学习的“科技样板”。
“一县一业”:科技精准发力赋能特色产业
聚焦“一县一业”,科技特派团正以精准服务赋能产业新动能。广昌白莲产业园创新全链条技术帮扶,带动企业增产、莲农增收超30%,白莲变“金莲”。南昌大学刘小如教授等突破白莲采后鲜冻、加工沉淀产生、副产物高值利用等系列技术难题,让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推动广昌白莲深加工率从15%提升至60%,带动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实现全产业链延伸升级。婺源绿茶、鄱阳湖水产等特色产业,在特派员护航下提质增效,科技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硬支撑”。
在九江,45个科技特派产业团正在打造智慧农业的“九江样本”。在茶叶种植领域,针对宁红秋茶在秋季高温干旱条件下品质下降、苦涩度高、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指导企业因地制宜引入智能化灌溉技术,优化茶园水分管理。服务过程中聚焦绿茶关键风味物质提升,研发绿茶产品推动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提高约174%、鲜味物质游离氨基酸总量提升约29%,有效改善茶叶风味结构,降低苦涩感,增强鲜爽度与花果香气,显著提升茶叶品质。更令人振奋的是水产养殖实践,通过安装水下机器人️(实时监测鱼群摄食及健康状况)和水质在线监测仪后,某养殖场鱼苗成活率提高5%,饲料浪费量较设备安装前减少约15%,管理成本节约了8%左右,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
巡讲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机制创新: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机制创新,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面对“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供需错位”“基层负担”等共性难题,江西探索破局之道。江西省科技厅唐云志副厅长指出:新时代科技特派员需把握关键关系——“姓‘科’更姓‘农’!”要初心为本,紧扣县域产业需求,让科研课题从土地里“长出来”;要机制突破,鼓励技术入股、利益共享,与企业结成“创新共同体”。
目前,江西正推动服务模式向“常下乡、常在乡、常惠乡”深化。本次巡讲活动同步开通线上直播惠及万人,正是服务“下沉”的缩影。随着“十五五”新征程开启,这支带着泥土芬芳的科技队伍,必将继续在赣鄱大地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