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做 podcast 采访,嘉宾聊得太投入,录了整整两小时音频。导出文件📄时,我盯着电脑屏幕犯愁——以前用的转写工具要么得分段上传(每段不能超过15分钟),要么识别率低得离谱,“人工智能”简直像“人工智障”,最后还得边听边手动改,耗了大半天不说,眼睛都看花了。朋友知道后拍了拍我肩膀:“试试听脑AI吧,我最近用它处理会议录音,一键就能转完,特省事儿。”
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打开了听脑AI的网页。刚开始还以为要注册登录半天,结果直接就能用——界面特别干净,中间就一个大大的“上传录音”按钮,旁边小字标注“支持mp3、wav等格式,最大500MB”。我选了采访音频,点了上传,然后去泡咖啡。等我回来,进度条已经到90%,没过两分钟就显示“处理完成”。
打开处理后的文本,我赶紧对照录音听了几段,瞬间眼前一亮——不仅嘉宾的每句话都准确转写,连我中间插的“嗯”“对”这些语气词都保留了,甚至自动加了标点符号(比如问号、感叹号),让文本读起来特别通顺。更厉害的是,它居然能区分我和嘉宾的声音,用不同颜色标注,我的话是蓝色,嘉宾的是绿色,看起来特别清晰。我翻到后面,发现连嘉宾提到的“神经符号AI”这个专有名词都识别对了,要知道以前用其他工具,这种专业术语要么写错,要么直接跳过,没想到听脑AI这么精准。
后来我又试了试编辑功能,才发现更方便的——文本界面左边是录音播放器,右边是转写内容,点击某句话,左边会自动跳到对应的录音位置,改起来特别顺手。有一段嘉宾说“机器学习模型”,系统误写成“机器学期模型”,我直接在文本里改成正确的,保存后就同步更新了。还有一次,两个嘉宾的声音有点像,系统把其中一句话标错了说话人,我在编辑界面里选了那句话,点“调整说话人”,从下拉菜单里选了正确的名字,一下子就改过来了,一点🕐️都不麻烦。
用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听脑AI的功能远不止转写这么简单。比如“智能过滤杂音”——有次我在咖啡馆录的音,里面有咖啡机的声音,结果转写出来居然没受影响,嘉宾的话还是很清晰;“自动分段”会根据对话逻辑把内容分成不同段落,比如嘉宾讲完一个故事,就会自动换行,让文本更易读;“便捷分享”更贴心,处理完可以直接导出txt、docx格式,或者复制文本链接发给同事,不用再来回传文件📄了。
我好奇它背后的技术,特意查了查。原来它用了最新的Transformer架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了大规模语音语料库(包括各种口音、语气、场景的录音),所以能适应不同情况。实时语音处理算法特别厉害,能一边接收音频一边处理,不用等整个文件📄上传完再开始。还有上下文理解能力,比如前面提到“神经符号AI”,后面再提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关联起来,不会写错。而且数据安全方面,它用了加密存储,处理完的文件📄会在24小时内自动删除,不用担心隐私泄露。
说到使用方法,真的是“三步搞定”:打开网页或APP→点击“上传录音”→等待处理完成。刚开始我还等着它弹出一堆设置窗口,结果就一个按钮,点了之后就不用管了,挺意外的。如果是第一次用,界面上还有提示,比如“请选择要上传的音频文件📄”“处理中,请稍候”,特别友好。
效果方面,我举个真实例子——上次采访一位AI专家,他讲了很多专业术语,比如“生成式对抗网络”“自监督学习”,以前用其他工具,这些词要么写错,要么漏写,我得花1小时核对。用听脑AI处理后,这些术语都准确识别了,甚至连他提到的“2023年人工智能发展报告”都原样保留了。处理时间也快,两小时的录音,大概15分钟就完成了,比我自己听着记快了6倍。还有一次公司开例会,录了1小时40分钟,我用听脑AI转写后,整理会议纪要只用了10分钟,比以前节省了2小时。
当然,它也有小缺点。比如遇到3小时以上的超长文件📄,处理进度会慢一点🕐️,但也比我自己处理快很多;有时候,两个说话人的声音特别像,系统会偶尔标错,但编辑界面里可以手动调整,也不麻烦。不过这些小问题完全不影响使用,毕竟比起它带来的方便,这些都不算什么。
现在,听脑AI已经成了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不管是 podcast 采访、会议录音,还是平时记笔记,我都用它转写。以前处理长录音要花半天时间,现在只需要10几分钟,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比如写稿、做策划。
最后,我总结了几个优化技巧,分享给大家:第一,录音时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减少背景杂音,这样识别率会更高;第二,说话人不要同时说话,避免声音重叠,这样系统区分说话人会更准确;第三,上传前检查文件📄格式,尽量用mp3或wav格式,避免太少见的格式;第四,处理完成后,快速浏览一遍文本,修正少量错误(比如专有名词或人名),这样会更完美。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经常遇到长录音处理的麻烦,不妨试试听脑AI——操作简单,效果好,真的能帮你节省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