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难,但是具体难在哪里?科研难?老板难?还是写论文难?都难。但更难的是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一开始读博,时间很充裕,充裕到让自己很怀疑。后来DDL来了,密集的时间安排又让人很焦虑。读博的时间看似是最“自由”的东西,却也是最容易失控的部分。你不会明确到哪一天是重要的,只知道,某一天DDL突然驾到,一切都来不及了。
一、开学那几个月,时间多到发慌
刚读博那会,日程表是一片空白。课程少,项目也不急,老板只说了一句“你先多看点文献”。
时间安排太过自由,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伪勤奋”状态。每天十点🕙️到实验室,先看个综述,再调个参考文献管理器,下午点杯奶茶,晚上回寝室“思考选题”。
看起来很充实,其实每天都在虚度。自由时间一多,反而不知道从哪下手。你不是真的懒,而是没人告诉你“看多少文献算够”,“什么时候该开始动手做实验”,“方向到底对不对”。
二、第二年,时间都去哪了,竟然不够用
到了读博第二年,你可能还没想明白“研究到底要怎么做”,各种deadline已经排队上门。不是开题报告、基金申请,就是会议投稿、组会PPT......日程表也从空空如也变得密密麻麻。事情多起来了,人也焦虑起来了。
DDL的教训才让人慢慢意识到,读博不是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而是永远在多个任务间来回跳跃。每件事都重要,但每件事都来不及。
三、越忙越乱,连管理时间的时间都没有
时间不够用,想要自己的工作更高效,尝试番茄钟、GTD等工具让自己的读博生活更有效率。但很快发现,工具是工具,现实是现实。
开一会文献,想起导师交代的任务还没做;做一半实验,老板来一句“这个方向不对,我们试试别的”;刚把论文格式排完,会议通知临时更新,又得改,诸如此类的情况让人忙不过来。计划赶不上变化,“番茄钟”都没办法。
真的不是你不努力,实在是任务太碎,方向太多,节奏太乱。
四、读博的真相,在混乱中找秩序
读博从来不是一种“高效生活方式”,而是在混沌中慢慢建立规律的过程。大部分博士生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计划,而是给每周设一个“底线目标”但不要满负荷;把所有deadline写在墙上,逼自己“假装有序”;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1小时,做点真正重要的事情。
每个人一天就24小时,博士生也不例外。安排不能让时间更满,但可以让时间走得更稳。
时间感失控,是每个博士都会经历的。别急着责怪自己效率低,也别焦虑自己步伐慢。你只是进入了另一个时间逻辑,读博不是求你快,而是要你有方向感和持续的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