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庆学宫的飞檐斗拱间,岭南师范学院“同心燃梦”突击队用青春视角解构传统,通过短视频创作与服务细节优化,让千年文脉与当代生活产生温暖共鸣。这些不事张扬的微创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文化传播的碧波中漾开层层涟漪。
斗拱与醒狮的青春对话:短视频架起传统与年轻的桥梁
“学宫的文化太深,年轻人不爱看。”调研中反复听到的担忧,却被一组数据打破:学宫视频号30岁以下观众占比达32%,只是内容更新滞后。突击队决心从建筑细节入手,让高冷的古建“说人话”。
大成殿的斗拱成了第一个主角🎭️。队员们蹲在殿前用卷尺测量,拍出15秒短视频:镜头从交错的木构件移到队员伸手比划的画面,配文“猜这堆木头能扛住几个人?”。这条未加特效的“素人视频”发在学校抖音号后,竟收获20多条评论,有学生留言“这是德庆学宫吗?我老家就在隔壁县”。
灵感由此蔓延。队员们联系肇庆同学拍摄当地孔庙特色视频,形成“文化接力”,两条视频连看如同年轻人隔空聊家乡老建筑。学宫王编辑受此启发,也拍了一条:“其实斗拱就像乐高,古人早就玩明白了。”这条视频在本地社群传开,有家长说“孩子吵着要去学宫数斗拱”。
19岁醒狮传承人阿杰的日常更添惊喜。队员们记录下他练习时狮头铃铛卡在学宫门槛的手忙脚乱,到表演时的威风凛凛,最后阿杰对着镜头说:“爷爷说以前醒狮是给孔子贺寿的,现在也算老传统遇上新观众。”离开前,队员们将10条短视频刻成光盘,附上“拍摄小技巧”,学宫后续更新频率明显加快,常有年轻人举着手机来拍斗拱“接力”。
树荫下的暖心指引:细节优化让文化体验更有温度
相较于传播创新的热闹,突击队的服务改进更像细雨润物。学宫几十年前的木牌指示牌上,“明伦堂”“崇圣殿”等名称对游客如同密码。队员们拿着卷尺三趟丈量,画出“白话导览图”:“大成殿”标为“孔子像在这里”,“泮池”旁画小鱼图标,每个景点都注明“步行3分钟”“树荫下可歇脚”。新导览图贴上次日,就有老人指着念叨:“原来那池子叫泮池,难怪有鱼。”
夏日暴晒让游客犯难,队员们便蹲守记录树荫轨迹:上午9点杏坛树荫遮三张石凳,午后2点东庑墙角阴凉容五人,这些观察被记在导览图背面,标注“此处可避晒,对应《论语》‘智者乐水’”。带娃的妈妈照着找到歇脚处,笑称“既能乘凉,还能给娃讲两句,比空调房有意思”。
街角云吞店成了意外伙伴。店主陈姨说常看到游客捧碗面看手机,队员们便在碗套印上短句:“食不言”旁画闭嘴表情,“席不正不坐”配端碗示意图。不识字的陈姨会指着图案说:“这是让慢慢吃呢。”后来她还主动更新碗套,印上学宫简笔画配文“吃碗云吞,再逛学宫”。
残障游客的需求也被看见:用红漆在无障碍通道画箭头,缩印盲文学宫简介放服务台。保安大叔说:“以前见轮椅就发慌,现在知道该指哪条路了。”
离开时,队员们把导览图电子版存在学宫电脑,附便签“树荫会随季节变,记得常更新”。回程车上,想起被摸皱的导览图、树荫下的石凳,大家忽然明白:文化传播不必追求爆款,服务温度不在豪华设施,只需有人愿意蹲下来拍段斗拱,有人记得树荫的位置——就像学宫的铜铃,轻轻一晃,自有风声来应。这些微小努力,正让千年学宫的门,为更多人温柔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