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老陈,最近看到外媒又在拿咱们的C919说事儿,什么“1年交付10架,1300架订单要生产130年”,这算法让人哭笑不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外媒这个算法乍一看没毛病,1300除以10等于130,数学确实没错。但是, 一个人已经学会了走路,你能说他永远学不会奔跑么。
截至到5月份,C919目前确实只交付了18架,看起来不多。但要知道,波音737刚起步那会儿,第一年也才交了4架 。空客A300投产头三年才交出38架。这些“巨头”当年也是从“龟速”开始的。
更关键的是,这1300架订单里,有三分之二是“意向合同”,说白了就是先占个坑,具体什么时候要还得慢慢谈。真正签了明确交付时间表的订单大概是386架。商飞早就有系统安排,2025年目标交付50架,2027年要达到年产150架。
外媒为啥总爱唱衰中国?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说白了,就是 不希望看到咱们起来 。以前中国就是个代工厂,给人家打工赚点辛苦钱,西方觉得挺好。现在咱们自己也能造大飞机了,这不是砸人家饭碗吗?
美国某个领导人曾经说过,地球资源有限,要是中国人也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地球将难以承受。这是一种相当狭隘的思维, 凭什么只允许你们发达,不让别人进步?
当然,咱们得实事求是。波音确实是老牌子,1916年就开始造飞机,技术积累深厚。但是, 新不一定比老差,后来者往往有后发优势 。
C919是按照21世纪最新标准设计的,没有历史包袱。在一些关键指标上,比如座舱舒适性、燃油效率,C919都不落下风。特别是中间座位加宽设计,比空客A320neo和波音737MAX8都宽,坐着更舒服。
而且波音这几年自己也不太平,737MAX停飞两年,质量问题频出,连带着订单都丢了不少。 市场竞争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老大明天不一定还是老大 。
外媒最爱拿适航证说事儿,好像没有欧美认证就活不下去似的。确实,EASA说要3到6年才能给C919认证,听着时间挺长。
但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程序问题 。C919要走“首次认定的非欧盟国家机型”流程,一份图纸要提供四份数据说明,每个测试都要单独匹配人家的标准,当然费劲。
更重要的是,除了美欧,已经有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愿意给C919颁发适航证。越南民航局还在2025年3月提出,允许用中国标准进口C919,绕开欧美的限制。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只有一条路能走 。
造飞机不只是技术活,更是系统工程。波音和空客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建立了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从设计制造到维修保养,从金融租赁到二手交易,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体系。
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C919现在做的不只是造飞机,而是在搭建整个产业生态。MRO基地在建,培训体系在完善,融资租赁在推进。这些看不见的基础设施,比单纯的产能数字更重要。
C919现在确实还在成长期,但成长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
你们想想,从2017年首飞到商业运营,C919用了6年时间。这6年里,它完成了从“能飞”到“好飞”再到“安全飞”的蜕变。 累计飞行超3.6万小时,载客205万人次,安全记录零事故 ,这个成绩单已经很亮眼了。
外媒的“130年论”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战,想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 。但事实证明,中国人有能力造出好飞机,也有能力把产能提上去。
时间会证明一切,而那些着急跳脚的声音,往往暴露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C919如何用实力回应这些质疑!
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可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今天的话题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