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一部老科幻电影,突然间你会冒出一个念头:“等等,难道这件事正在发生吗?”这种惊人的感受是不是让你心头一震?
科幻电影常常让人联想到那些奇幻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有一种科幻电影可不一样——那就是“硬核”科幻,它基于科学假设,通过严谨的眼光探索未来。而正是这种类型的科幻作品,往往能长久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创作者甚至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预言家”。
人们常常会轻描淡写地说:“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可是,历史却一次次给出了相反的答案。下面这些例子,便能证明科幻电影如何一步步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
1. **《楚门的世界》(1998)**
类型:剧情/科幻|豆瓣评分:9.4
1998年,曾有人提议创建一个24小时直播普通人生活的频道,当时这一想法听起来极其荒谬。电影中,楚门的生活成为了一位艺术家的项目,他被收养并被拍摄成连续剧。
观众们同情楚门渴望逃离的心情,而电影中的观众却津津有味地观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查邮件、刷牙、坠入爱河、心碎。
四分之一世纪后,电影中的“楚门秀”似乎成了现实。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直播自己的日常,仿佛有人会对我们的一举一动感兴趣。我们自己成了“楚门”,把自己锁在一个由点赞和分享构成的穹顶之下。
2. **《少数派报告》(2002)**
类型:科幻/惊悚/犯罪|豆瓣评分:7.9
过去二十多年,利用数据预测行为的想法已经不再显得像科幻故事了。在这个被数据和算法支配的时代,这不过是时间问题。
《少数派报告》的预言非常准确,它展示了广告如何精准地瞄准个人未来。现在,虽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的全息广告,但互联网已经充斥着根据我们的搜索记录、手机位置、甚至智能音箱“偷听”到的对话推送的个性化广告。
3. **《星际穿越》(2014)**
类型:剧情/科幻/冒险|豆瓣评分:9.4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为两部科幻电影提供过顾问工作,其中包括《超时空接触》和《星际穿越》。正因为如此,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该类型中的佼佼者。
虽然外星人接触的真实性难以验证,但《星际穿越》在黑洞的呈现上却极具科学准确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根据数学方程和科学理论,在2013年创造了一个接近真实黑洞的画面。与传统的漏斗状吞噬一切的黑洞形象不同,影片中的黑洞是一个圆形的巨大光环,能够吞噬大量光线。
2019年,NASA拍摄到了第一张黑洞的照片,看到它的时候不禁让人感慨:“这不就是电影里的吗?”
4. **《2001太空漫游》(1968)**
类型:科幻/惊悚/冒险|豆瓣评分:8.9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可说是一部集预言于一身的影片。影片中展示了月球视角下的地球景象,早于人类首次登月整整一年。而最令观众震惊的,是宇航员的日常生活:个人平板、视频通话、平板屏幕……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熟悉?
影片上映三年后,第一座空间站才成功入轨。半个世纪过去,真正的空间站依然在努力追赶库布里克那优雅的旋转设计。
商业太空旅行如今仍是亿万富翁的专利,但飞行座椅背后的屏幕已经变成了普遍的配置。至于人工智能,虽然还没主动杀掉人类,但语音助手已经能够控制灯光和锁门了。
5. **《绿色食品》(1973)**
类型:剧情/科幻/悬疑/惊悚|豆瓣评分:7.2
在理查德·弗莱舍的电影中,地球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人口过多、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开发……这些都导致了食物的严重短缺。
故事发生在2022年,而如今,2022年早已过去。《绿色食品》中的预言依然令人毛骨悚然。全球人口已经突破80亿,且最后10亿人口只用了十年时间便迅速增加。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地球可能会过于拥挤,粮食安全将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6. **《银翼杀手》(1982)**
类型:科幻/惊悚|豆瓣评分:8.6
《银翼杀手》中的许多元素早已成为现实,其中包括智能机器人️和无孔不入的广告。
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它与南加州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电影中2019年的洛杉矶,阴雨连绵,完全反映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如今,这样的天气在洛杉矶已经逐渐成为常态,热带风暴也开始出现了。
全球变暖的趋势再也无法忽视了。
7. **《过关斩将》(1987)**
类型:动作/科幻/惊悚|豆瓣评分:6.8
在21世纪初,真人秀节目占据电视屏幕时,科幻迷们一定感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的这部电影,预言了人们把他人的痛苦与屈辱当做娱乐的趋势。
电影中的人们被迫参加荒岛生存节目、吃恶心的食物、在卡车顶上跳跃,这些场景如今已经在真人秀中频繁出现。
尽管如此,阿诺德饰演的角色最后成功反击了节目制作人,给人以一丝希望。
这七部电影的预言,不仅令人震惊,也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想象。也许,我们离科幻的现实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