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婵宝。今天我需要大家的帮助。我希望能够为妈妈分担一些压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我还想把家乡的土鸡蛋分享给我的粉丝们,给大家尝尝鲜……”
在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多个声音仿冒了奥运冠军全红婵的视频,这些视频利用了AI技术,带着类似的声音来推广土鸡蛋。其中一段视频的点赞数竟然高达1.1万,评论区里不少粉丝误以为这真的是全红婵本人,纷纷点击链接购买这些鸡蛋。据显示,该商品的销售量已达4.7万件。
然而,早在今年4月,全红婵的家人曾对媒体确认,她并没有为这类农产品进行代言或授权。除了全红婵,其他奥运冠军如孙颖莎和王楚钦也遭遇了类似的AI仿冒事件。
在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暗藏的灰色产业链。网络安全专家潘季明解释称,利用名人进行直播不仅能诱使粉丝打赏获利,还能让全新的账号迅速吸引大量粉丝,为后续牟利打下基础。
经过记者调查发现,AI克隆声音的案例让配音演员🎭️的权益受到频繁侵犯。AI技术是如何实现这种以假乱真的效果的?背后又是谁在助长这一“盗取声音”的行为?
潘季明指出,依托于开源语音大模型,经过一段清晰的音频样本,任何人的声音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克隆,并被操控发言,内容则由攻击者自定义。他强调,除了侵犯个人声音的合法权益,AI声音克隆的最大风险在于被诈骗分子所利用。一旦与AI换脸等技术结合,便可能构成高度逼真的“数字人”进行诈骗,造成严重危害。潘季明建议应从技术源头入手,设定使用时限、应用场景等具体限制。
从“听上去假”到“真假难辨”,AI克隆技术的滥用不仅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了严重侵犯,还涉及违法违规。法律专家解释说,我国民法典首次以立法形式将“声音”列入人格权保护之中。在第1023条中明确指出,自然人的声音享有与肖像权类似的保护。
面对此类AI克隆声的内容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平台是否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何治理这一混乱现象?专家建议,平台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建立健全AI声音的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以及时发现和阻止侵权、虚假及违法内容的传播。
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与其他三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在2025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要求服务提供者在生成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及虚拟场景中添加明显标识。此外,中央网信办近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旨在强化对AI技术的源头治理,清理违规的AI应用程序,并提升网站平台的识别和鉴别能力。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来源:今日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