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CA《2025年威胁建模白皮书》将威胁建模定义为企业以黑客思维评估架构、系统与资产的结构化、主动性流程,旨在帮助组织主动识别、评估并应对网络安全风险,避免数据泄露、经济损失等问题,尤其适用于企业高管、CISO及安全团队。
威胁建模价值显著,能将安全工作与业务核心结合,助力企业符合PCI DSS、HIPAA等标准,建立安全韧性,保护客户数据、知识产权等关键资产,避免被动应对安全事件,同时为技术与业务决策提供风险依据,平衡安全与运营效率。
其核心流程分五步:第一步明确业务目标与建模范围,需确定保护对象、范围,获领导层支持;第二步绘制业务生态图,可视化关键流程、识别资产与信任边界,评估外部依赖风险;第三步识别并优先处理威胁,结合头脑风暴与STRIDE等框架,用风险矩阵排序;第四步制定应对策略,明确风险负责人,平衡成本与效果;第五步审查、验证与持续迭代,定期更新模型,通过演练测试有效性并汇报进展。
战略层面,需多方参与和资源投入,培育安全文化,高管要明确战略方向、确定风险偏好等。整合全局需关联网络风险与业务重点,从他人安全事件中学习。推动高管参与可通过组建团队、明确利害关系等步骤。
对CISO与CIO,有三项实用策略:CISO将风险纳入战略,优先处理高影响威胁;CIO借助威胁建模实现稳健增长,在技术引入前排查风险;二者协同打造企业韧性,开展联合工作坊。
企业落地威胁建模需四项策略:从小处着手,聚焦关键系统;优先处理高影响威胁;将风险转化为具体改进措施;持续维护模型,随系统演进更新。不同行业需结合自身风险与合规要求定制,如银行防欺诈、医疗机构保护患者信息。
总之,威胁建模是企业主动风险管理的关键工具,无需复杂技术,关键在决心与持续推进,能帮助企业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护,保障业务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