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社区智汇学院开展PLC编程项目培训。通讯员供图
一项突破,盛威国际历经数年攻关通过德国VDS-IV严苛认证,以复合填充材料技术奠定保险箱行业领跑地位;一家标杆,海天集团成为目前全球产量最大的注塑机研发和制造企业……这些创新种子,在面积仅5.6平方公里的北仑枫林社区破土而出。这片创新的土壤集聚着306家企业,其中有33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规上企业,以及2.4万名产业工人,去年规上工业产值达348.9亿元。一场关于资源共享与协同机制的探索,正悄然激活社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共享学院:让好资源“流动”起来
过去,这个集聚数控机床、新能源装备等多元产业的工业社区,面临“企业规模悬殊、技术交流不畅、技能需求零散”的困境:不少中小企业想提升工人技能,却缺设备、少师资;很多规上企业有比较完善的内部培训体系,但优质资源被“锁”在企业内。
何不把大企业的好资源盘活?社区工会联合会牵头打造共享平台,整合辖区企业学院、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资源,探索创建智汇学院,紧扣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培训资源下沉。今年上半年,智汇学院推出“AI提效实战培训”“班组长赋能提升”等课程,累计培训产业工人260人次,近3年枫林社区班组级创新成果年均增长10%。
作为辖区企业学院之一,海天蓝金领人才工厂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成为社区推动共享培训的重要力量。“我们利用制造业链主企业资源、设备、技术等优势,牵头制定行业人才标准、构建跨企业协同育人体系,企业培训也向外拓展,帮助打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海天蓝金领人才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人才工厂拥有各类型设备37台,师资团队超500人,通过“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已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余名。
此外,枫林社区深化非公企业党建联建,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推动企业协同共进。同时,通过权益保障、文化融入等举措,赋能产业工人成长发展,筑牢产业工人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如今,在枫林社区,资源共享效应持续释放,企业经验交流更深入。力隆集团举办《工艺降本系统性改善》分享会,深入解析工艺管理与质量保障关系等痛点问题,为40家园区企业“传经送宝”。
劳模工匠引领:让技术协同“连”起来
用一个288元的零件,替企业省下上百万元设备费;用“6台小真空机并联”的低成本替代方案,帮企业避免了更换进口真空机的3个月等待期……这是浙江省劳动模范丁校君帮助企业解难题的缩影。
从普通维修工到高级工程师,扎根设备维修一线20多年的丁校君深知技术共享的重要性。以他名字命名的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了技术人才的“摇篮”,每年带徒30多人,培养出来的徒弟获得各类荣誉百余项。
此外,丁校君带领的社区“百匠争鸣”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专门帮助小微企业攻克技术难题。
目前,这支社区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有成员56人,累计开展技术帮扶、技术讲座等服务活动156次,帮助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6个,成为推动社区企业抱团创新的“技术智囊团”。
在枫林社区,注塑机精密运转声、汽车零部件生产线轰鸣声与研发讨论声交织,资源、技术、匠心在方寸间流动,让协同创新的动能持续涌动。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邵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