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5日消息(记者 邵蓝洁)近日,在首届中国炒菜机器人️大赛暨首都共享中央厨房产业峰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食智库秘书长冯全普发布并解读了《世界炒菜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受餐饮行业自动化升级需求增加、中央厨房和连锁餐饮标准化运营的推动,中国炒菜机器人️市场从早期探索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7亿元,随后将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到2030年将突破117亿元。
“今天的炒菜机器人️,不只是‘餐饮机器’,更是机器人️产业和餐饮产业深度融合的新物种,它也代表了智能商用厨房的高端赛道。”冯全普表示,从国际竞争格局来看,海外企业多集中于炸、烤或装配类厨房机器人️,具备中式炒菜能力较少,市场上真正成熟的商用炒菜机器人️主要集中在中国,并且中国也是炒菜机器人️的主要消费市场。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炒菜机器人️市场的规模2024年达到31.7亿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7亿元,随后几年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2026年约为45.9亿元,2027年57.2亿元,2028年达到72.5亿元,2029年预计为92.1亿元,到2030年更将突破117亿元。
冯全普介绍,炒菜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从机械臂自动炒菜到集成AI算法、传感器控制和云端协同的升级迭代。目前主流产品融合视觉识别、温控系统和多轴运动控制,实现精准投料、火候控制、自动翻炒等功能。未来,炒菜机器人️的研发将重点围绕智能化、轻量化和标准化展开。一是进一步加强视觉识别和味觉传感技术,实现更精准的食材识别和口感复现;二是模块化结构和轻量化设计,降低成本、提升普及度;三是通过云端训练和机器学习实现自我学习和个性化调味,使机器人️拥有“不断成长的厨艺”。
《报告》显示,炒菜机器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餐饮连锁店、机关食堂、学校餐厅、医院后厨等团餐、大型中央厨房、面向家庭的应用场景。随着智能供应链和社区餐饮的发展,炒菜机器人️将在社区厨房、无人餐厅和外卖前置仓等新场景实现深度落地。到2028年,炒菜机器人️在团餐和快餐的渗透率最高,可达50%左右,其次是湘菜和川菜约35%-45%,而粤菜、浙江菜、鲁菜及小吃类渗透率相对较低。
冯全普表示,全球中餐供应链正在加速形成,中国炒菜机器人️有望与标准化调味、预制菜出口打包走出去,成为“智能炒菜设备+中餐供应链”出海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