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成为中国生物医药版图中重要一极 创新为笔,江苏加速作答健康未来
编者按 2024年8月,2024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在南京举行。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清单,勾勒出江苏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的创新路线图。
时隔一年,当前江苏“10+X”未来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建设成效初显,未来产业规模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其中,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细胞和基因技术、量子科技等产业综合竞争力更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报今起推出“江苏TOP级未来产业观察”系列,敬请关注。
在当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医药正持续为人类健康开辟新的可能性。如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实力有目共睹——全球每4条创新药研发管线中,就有一条来自中国。
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正成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核爆点”。作为中国生物医药版图中的重要一极,江苏正在这一前沿领域全速前进。在2024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公布的“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清单上,苏州工业园区与南京江北新区入选细胞和基因技术领域“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目前,两地已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涌现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志性产品,苏州、南京产业发展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在这场决定未来医疗高度的竞赛中,两地凭借什么构筑起持续竞争力?
从“跟随”到“领航”,众多企业崭露头角
2010年,多伦多大学博士邵阳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后李翔同时注意到一个问题:国内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尚存空白。随后,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浪潮涌动,两人不约而同选择江苏作为创业启航之地。
2013年,邵阳回国创业,仅隔数月,世和基因正式落地南京江北新区。
“癌症筛查如果能实现确诊时降期,就能真正把防控关口前移,带来生存期的显著延长。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技术的进展,让我看到它在癌症早筛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10年后,世和基因自主研发的多癌种早筛产品世和鹰眼CanScan®,不仅成为全球获得FDA突破性认证中纳入信号特征最全面的多癌种早筛产品,同时也是国内目前获得该项认证中覆盖癌种最全、筛查范围最广的早筛产品。这款产品颠覆传统“一癌一筛”的局限,只需“一管血”就可一次性筛查9种高发癌症。
“肿瘤,不应是一场‘宣判’。”带着这个目标,世和基因启动“金陵队列”肿瘤早筛公益科研项目,计划覆盖10万45—75岁无症状自然人群,目前已为近1.5万名南京居民提供2.5万人次全套免费体检。2025年5月,以“金陵队列”项目为基础的DECIPHER-Omnia万例多癌早筛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发表,标志中国多癌早筛技术实现从“跟随”到“领航”的跨越。
当邵阳团队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时,李翔选择在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创立士泽生物,致力于在iPS衍生神经细胞领域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202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手术室内,全国首例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手术顺利完成。该手术所使用的细胞药物XS411注射液就是士泽生物自主研发的异体通用型“现货型”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这也是士泽生物于2025年获得的7项中美药监局双报双批的注册临床试验之一。
“iPS细胞可以逆转回胚胎阶段,通过体外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理论上可以分化成人体的300多种细胞类型并用于替代型治疗。”李翔将目光集中在帕金森病与渐冻症两项危重神经系统疾病的干细胞疗法上,并研发出目前全球唯一用于治疗渐冻症的iPS衍生细胞药物,多个治疗方法创下“首例”“唯一”。
从点状创新到集群成势,产业生态蔚然成形
世和基因和士泽生物的跨越不是孤例。近年来,江苏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现已形成从基础研究、研发生产到临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志性产品。
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已汇聚40余家细胞和基因技术创新企业与1300余家生命健康领域上下游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65家企业在此研发、生产,接连催生出基因测序、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特异型/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等领域全球及全国领先的产品和技术。
在苏州,超30个细胞和基因技术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初步覆盖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50余条管线相继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目前,园区已集聚细胞和基因技术上下游企业超220家,累计获该领域临床批件超100张、数量占全国约20%。
在苏州、南京“双核引领”下,徐州、常州、无锡、南通、泰州等“多地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25年6月,全省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为8314件,占全国12.8%、居全国第三;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25件,占全国11.7%、居全国第四,其中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细分领域专利数均居全国前列。一系列创新成果,让中国不再只是“技术转化地”,而成为可以与国际并肩的“细胞和基因治疗中心样本”。
江苏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缘何能成果频频?
一方面离不开资金引导。《新华日报》记者了解到,江苏省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不断加大对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投入,苏州、无锡分别设立60亿元、4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母基金,重点投向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
“近年来,园区生物医药企业持续获得资本青睐,国内外管线授权交易和国际合作加速涌现,企业创新实力得到广泛认可。”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保持着创新企业加速成长、创新成果加速涌现、顶尖人才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离不开人才的加码。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苏州工业园区等集聚超2000名产业人才,形成“研发—中试—生产”全链条人才生态。
而这背后,则是江苏各地优质政策的加持。
2018年江苏省出台《省政府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5年出台《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年江苏省印发《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打造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首的便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早在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便启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园区先后发布核酸药物、细胞疗法两批次“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并发挥苏州自贸片区优势,深入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我在硅谷感受过的创业热情和激情,在这里同样能感受到。”归国半年后,博士朱芳芳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成立血霁生物,成为全球第3家、国内第1家专注于血小板研发与产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
从突破瓶颈到布局未来,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细胞和基因技术被誉为“未来医学新支柱”,以传统药物难以比拟的长期疗效和治愈潜力,成为新一代精准医疗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计,5—10年后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将进入规模化增长阶段。江苏如何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抢占先机、构筑持续领先优势?
在采访中,多方声音反映出产业深层次发展的挑战与期盼。
南京江北新区某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坦言,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推进研发与扩大生产的关键因素,“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社会资本往往望而却步,企业融资渠道有限。”
苏州市工业园区另一家初创企业的负责人也坦言:“企业核心工艺和关键设备方面仍受制于人,导致研发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制约了创新迭代的速度。”
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婧欣分析认为,目前江苏省细胞和基因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目前多数技术仍停留在早期探索阶段,部分中高端装备与耗材依赖进口。同时,该领域产品成本高而终端支付能力有限,药品市场可及性弱。
如何破解这些瓶颈?江苏省各部门正在协同发力,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
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未来产业天使基金负责人张希凌说,后续将更好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我们为被投企业定制‘人才引育+政策落地’解决方案。协助生物医药项目对接苏州姑苏领军人才计划,提供落户、科研经费等支持,同时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天使轮投资,构建‘国有资本打底—市场化资本跟进—产业资本战略投资’的接力式融资体系,解决早期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深度融合,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同时探索南京鼓楼医院等具有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资质的医院建设细胞治疗专科,提升临床研究转化能力。”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提供产品上市审批支持,加快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上市进程。(新华日报 记者 许愿 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