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2025微博文化之夜圆桌对话“豫见文博 黄河论道”在郑州博物馆举行。在郑州这片千年文脉滋养之地,考古学者、博物馆专家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传统与未来的文明思想碰撞。
在第一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从‘风化消逝’到‘赛博永生’:数字时代的石窟碰撞”话题,对话聚焦数字化技术如何让千年石窟在虚拟世界获得永恒生命。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建辉介绍,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做好基础保护,同时做好“数字保护”,从抢救性到预防性,加强遗址建设系统、开展文物本体保护,龙门石窟的保存状况得到极大提升。“在‘传承好’这方面,我们主要是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石窟寺考古,另外是周边寺院遗址发掘;‘传播好’方面,我们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龙门’,让游客有沉浸式体验这样一个平台,把石窟造像呈现出来、把它们的故事讲述出来”。
在“博物馆的‘叛逆期’:年轻化表达会稀释文化厚度吗?”对话环节,嘉宾们则探讨了博物馆创新表达与年轻化转型是否会影响文化传承的深度与严肃性。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院二级研究员蔡琴已是跟随“微博之夜”第三次来到郑州。“这是一片非常古老的土地,微博又是年轻的方式,其实就是用年轻的钥匙打开古老的文化,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或者说是一个责任。”蔡琴认为,博物馆想要把展览做得更好、让观众能够接受,就要把一个古物陈列所,变为一种大家能够参与互动、沉浸式体验的参观活动,让人有所得、有所感悟的场所。“我们在历史文化、文化遗产面前,每个人都很渺小。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保护和阐释我们的遗产。”蔡琴表示,自己策展的《江南生活美学》《丽人行》两个展览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让观众参与到了策展人的思考、参与到很多分享、共享之中。“数字化带来便利,第一阶段是素材的采集,后面就是思想的激荡,然后实现博物馆促进社会积极发展的终极使命,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西安半坡博物馆名誉馆长张礼智也认为,今天年轻化的轻松表达方式也是为了传递真善美。文化厚重就是真善美,这个方式也是在传递真善美;不必担心年轻化表达会稀释传统文化。“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提醒一下,让年轻化表达尽量科学、准确。然后我们还能理解、包容,和他们一起渡过这样‘叛逆期’,走向一个更加成熟的保护传承文化过程。”
哈佛大学CMLAB-Digital Gandhara特聘研究员、博士邵学成, 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副部长、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委员会理事孙志军,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董广强、湖北天门市石家河遗址管理处主任、天门市博物馆馆长邓千武等嘉宾也在现场参与对谈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记 者: 左丽慧/ 文 李新华/图
编 辑:朱 琳
校 对:金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