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语音内容真是越来越多了 —— 远程办公要记线上会议,采访时要整理对话,有时候突然冒出来的灵感也习惯用录音记下来。可之前整理这些语音,简直是我的 “噩梦”:每次开完会,对着一两个小时的录音反复听,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发酸,还总担心漏记老板说的关键节点,有次甚至因为漏听 “周五前交方案”,差点误了 Deadline。
后来实在受不了,跟朋友吐槽,才慢慢摸索到解决办法。其实不止我,身边不少人都有类似的困扰:同事要熬夜赶会议纪要,记者朋友整理采访稿得反复听录音,表妹当学生时总怕漏记老师的重点,连我姐想把外甥的童言无忌记下来,都得对着语音一句句敲字。要么靠人工打字,耗时间还累;要么找些转写工具,不是认不准专业词,就是操作太复杂,没弄明白就先没了耐心。尤其是现在远程办公成了常态,语音文件攒得越来越多,大家都盼着能有个简单又准的办法,把语音快点变成文字。
我现在用的这款语音转文字工具(就是听脑 AI),也是试了好几款之后留下来的。最开始打动我的是它的准确率,有次传了段包含 “生成式 AI 应用”“prompt 写法” 的会议录音,本来以为这些专业词肯定会错一片,结果打开文字稿一看,连领导提到的 “模型调试的小细节” 都认对了,基本不用大改。后来才知道,它背后有专门的技术在支撑,还针对不同行业的术语做了优化,难怪能这么贴合工作场景。
还有个功能我现在开会必用 —— 实时转写。上次开跨部门协调会,我提前打开听脑 AI 的实时模式,这边同事刚说完需求,屏幕上就同步出文字了,遇到关键的时间节点、任务分工,我直接在文字上标红,会议结束后稍微捋一捋,就能发进工作群。以前会后整理至少要两小时,现在半个多小时就能搞定,省下来的时间能把当天的工作收尾,不用再加班。而且它还能根据场景调整,比如我帮记者朋友录采访,背景有咖啡馆的杂音,它能自动把受访者的声音突出,转写出来的文字也清晰;开线上会时,还能优先识别发言者的重点内容,这些小细节用着很顺手。
用了快一个月,我大概算过一笔 “时间账”:以前每周光整理会议录音就得花 5、6 个小时,现在不到 1 小时就能搞定,一个月下来能多腾出 20 来个小时。这些时间我没用来加班,反而能陪孩子读两本绘本,或者跟老公去公园散散步,这种 “把时间找回来” 的感觉特别实在。
身边朋友也跟着用起来了。做 HR 的闺蜜,以前面试结束后要反复听录音整理 candidate 的回答,现在用听脑 AI 转写,几分钟就能拿到文字稿,对比候选人表现时,不用再对着录音逐句核对,效率比以前高了不少;做自媒体的同学,拍视频时用它转写台词,不用再自己逐句敲字,出脚本的速度也快了,她说 “终于不用再对着录音卡壳了”。
最让我安心的是,它能减少不少失误。以前人工打字,偶尔会因为分心漏记内容,比如领导说的 “下周要开项目评审会”,我可能没听清,回头翻录音又找不到位置。现在用听脑 AI,转写的文字准确率挺高,连 “嗯”“这个” 之类的语气词都能区分开,基本不用反复核对,也没再出过漏记的情况。
有时候我会想,这个工具的用处可能比我现在用到的还多。比如老师要是用它转写课堂内容,学生漏记的笔记就能补回来,不用再追着老师问;医生问诊时用它记内容,说不定能少花点时间写病历,多跟患者沟通;我甚至想,要是以后带父母旅行,用它转写语音日记,把路上的聊天、看到的风景都记成文字,回头翻起来肯定特别有味道。
我还根据自己和朋友的用法,总结了几个小技巧,不同需求的人可以参考:
常开会的职场人:试试实时转写功能,开会时同步出文字,遇到重点直接标注,会后不用再熬时间整理;
喜欢记录灵感的创作者:想到好选题、好点子,直接用录音记下来,再转成文字存档,不用怕转头就忘;
学生党:上课的时候开着转写,老师讲的重点、例题解析都能存成文字,复习的时候对着文字补笔记,比光靠脑子记靠谱;
做采访的媒体人:采访时打开转写,当场就能拿到初稿,不用会后反复听录音,出稿能顺不少。
不过它也不是完美的。有次我在商场,手机信号不太好,转写中途卡了几秒钟,好在等信号恢复后,它能接着之前的内容继续,最后文字也没少,没造成什么影响;还有一次我妈发方言语音,有两个老家的俗语没认对,我手动改了下,也就半分钟的事,不耽误看内容。
用久了会觉得,这款工具(听脑 AI)不只是帮我把语音转成文字,更像是帮我把琐碎的事理顺了。以前总被录音 “绑着”,要么得抽整块时间整理,要么担心漏记信息,现在不用再纠结这些,能腾出时间做更想做的事 —— 比如多陪家人,或者研究点新的工作方法。
如果你们也常被整理语音的事烦,比如要弄会议记录、采访稿,或者想把孩子的童言、父母的唠叨记下来,不妨找款顺手的语音转文字工具试试。像我用的听脑 AI,就挺贴合日常需求的,操作不复杂,转写也准,不用花太多时间学怎么用。毕竟,能把时间从繁琐的事里 “抢” 回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最实在的。